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平安经》惊落一地鸡毛

2020年07月29日 11:16   来源:东方网   刘少华

  西安火车站北站平安、郑州火车站东站平安、上海虹桥火车站平安……”整本书以“XXX平安”造句,吉林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贺电所著《平安经》一书在网上引发讨论。7月28日,吉林省公安厅工作人员表示,《平安经》的创作系贺电业余时间的个人行为。

  《平安经》火了,惊落了一地鸡毛。如果这种简单地重复“XXX平安”都可以出书,那每个人都立马可以成为作家,而《健康经》、《幸福经》人们更是可以信手拈来。

  念平安、盼平安、报平安,是老百姓的朴素向往,平安中国建设也的确有文化的支撑,但我们不需要《平安经》这样的“歪经”。从动机上看,《平安经》典型的是一部投机取巧之作。作者尽管处处以平安的名义试图契合平安中国的主题和时下的平安中国建设,但却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东西。从创作上看,《平安经》只是简单的语句重复,完全没有逻辑和主题,甚至连小学生的水平都不如。

  《平安经》既是对经的曲解,也是对经的误读,是一本典型的歪经。而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这样一本连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出水平如何的书,竟然还能得到吉林省当地众多学者,媒体的追捧。甚至宣称“官员阅读此书,领悟初心使命。学者阅读此书,顿悟平安哲理。商贾阅读此书,企业平安无虞。民众阅读此书,安享世间太平。”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贻笑大方。官员写《平安经》,跟着一群捧臭脚的马屁精,这也符合官员出书的惯例。因为官员出的不是书,而是权力。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官员们喜欢舞文弄墨,著作等身,这无可厚非,但前提是要有真才实学。作为《平安经》的作者,贺电有博士学位,担任多家大学客座教授,本不该水平如此低劣。可这本正规出版社出版,定价高达200多元的平安经实在与其身份不符。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平安经》粗制滥造,有失水准,丢人现眼,作为主角的贺电难辞其咎。如果本人真的认为这是一种创新,那这种偏离了公众认识的创新无疑是走火入魔。中央八项规定和纠正四风以来,官员出书现象明显降温,但喜欢出书的官员依然大有人在。图名者有之,但更多的是利用出书谋利,通过权力向下属及下级单位卖书更是一种潜规则。对于贺电而言,出版这样一本《平安经》,不管是业余时间的个人行为,还是公务时间所为,都难逃官员出书的质疑。贺电有没有利用《平安经》谋取私利,这需要有关部门深入调查。

  从贺电的《平安经》,我们可以窥见官员出书的一角。官员不是不可以出书,但要遵守起码的创作常识和公务伦理,尤其不能让权力掺杂在出书的过程中。与此同时,对于官员出的书,我们也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不能一味地捧臭脚、拍马屁,反而让官员误入迷途。在笔者看来,对于官员出书应该建立事先申报制度,进行必要的审查,尤其是对于利用权力和影响力卖书的行为更应该坚决杜绝。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平安经》惊落一地鸡毛

2020-07-29 11:16 来源:东方网 刘少华

  西安火车站北站平安、郑州火车站东站平安、上海虹桥火车站平安……”整本书以“XXX平安”造句,吉林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贺电所著《平安经》一书在网上引发讨论。7月28日,吉林省公安厅工作人员表示,《平安经》的创作系贺电业余时间的个人行为。

  《平安经》火了,惊落了一地鸡毛。如果这种简单地重复“XXX平安”都可以出书,那每个人都立马可以成为作家,而《健康经》、《幸福经》人们更是可以信手拈来。

  念平安、盼平安、报平安,是老百姓的朴素向往,平安中国建设也的确有文化的支撑,但我们不需要《平安经》这样的“歪经”。从动机上看,《平安经》典型的是一部投机取巧之作。作者尽管处处以平安的名义试图契合平安中国的主题和时下的平安中国建设,但却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东西。从创作上看,《平安经》只是简单的语句重复,完全没有逻辑和主题,甚至连小学生的水平都不如。

  《平安经》既是对经的曲解,也是对经的误读,是一本典型的歪经。而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这样一本连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出水平如何的书,竟然还能得到吉林省当地众多学者,媒体的追捧。甚至宣称“官员阅读此书,领悟初心使命。学者阅读此书,顿悟平安哲理。商贾阅读此书,企业平安无虞。民众阅读此书,安享世间太平。”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贻笑大方。官员写《平安经》,跟着一群捧臭脚的马屁精,这也符合官员出书的惯例。因为官员出的不是书,而是权力。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官员们喜欢舞文弄墨,著作等身,这无可厚非,但前提是要有真才实学。作为《平安经》的作者,贺电有博士学位,担任多家大学客座教授,本不该水平如此低劣。可这本正规出版社出版,定价高达200多元的平安经实在与其身份不符。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平安经》粗制滥造,有失水准,丢人现眼,作为主角的贺电难辞其咎。如果本人真的认为这是一种创新,那这种偏离了公众认识的创新无疑是走火入魔。中央八项规定和纠正四风以来,官员出书现象明显降温,但喜欢出书的官员依然大有人在。图名者有之,但更多的是利用出书谋利,通过权力向下属及下级单位卖书更是一种潜规则。对于贺电而言,出版这样一本《平安经》,不管是业余时间的个人行为,还是公务时间所为,都难逃官员出书的质疑。贺电有没有利用《平安经》谋取私利,这需要有关部门深入调查。

  从贺电的《平安经》,我们可以窥见官员出书的一角。官员不是不可以出书,但要遵守起码的创作常识和公务伦理,尤其不能让权力掺杂在出书的过程中。与此同时,对于官员出的书,我们也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不能一味地捧臭脚、拍马屁,反而让官员误入迷途。在笔者看来,对于官员出书应该建立事先申报制度,进行必要的审查,尤其是对于利用权力和影响力卖书的行为更应该坚决杜绝。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