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爱国主义的情怀和担当

2020年07月23日 16:01   来源:东方网   袁芳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不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情怀和担当。当前,我国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多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防汛形势十分严峻,迫切需要我们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抗洪救灾的实践中。这也意味着,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空洞说教,而是落实在具体的现实工作实践中。党员干部要坚持厚植爱国主义的情怀和担当,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刻、在面对大事难事的挑战中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凝聚起强大的中国精神。由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论述。

  一、爱国主义: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爱国”,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扎根在亿万同胞的血肉里,深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里”。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多民族团结统一的大家庭,具有源远流长的爱国传统。早在周朝时期,我国就创制了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以各分封诸侯管理地方的统一的政治体制。经过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争鸣和分裂割据,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迎来第一次大熔铸,“胸怀天下”成为我国古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起点。此后近两千年里虽然朝代更迭连绵不断,呈现出分分合合的历史轨迹,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实践不断将文化的统合和认同作为统一的重要路径,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同时,展现出反对和抵制民族分裂、渴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捍卫国家尊严、维护民族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求。

  “五四”运动中,热血青年高举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旗帜,抵制巴黎和会,捍卫国家主权,在民族危难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感染下,全国范围内的工人、群众、市民、工商界人士纷纷相应,广泛参与,掀起一场震撼近代历史的爱国主义运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全体中国人以爱国主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五四运动时期迸发出来的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延续和现代发展,不仅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发展的一个高峰,更是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大幕。依靠这一精神,中华民族掀起了集体深刻反思和寻找救国真理的的全面觉醒浪潮,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从此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同革命、建设、改革等伟大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

  因此,爱国是铸就中华民族强烈民族意识和民族尊严的硬核力量,是一种使国家民族纵然处于苦难境况而终能屹立不败的精神凝聚力。作为一种把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二、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精神的独特文化承载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独特文化承载。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家国情怀”形象诠释了中华文化中爱国主义的独特印记,他指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用我们4亿多家庭、13亿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根据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中的考证,我国的名称“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证据,是1963年在陕西出土的一口“何尊”上的铭文。铭文写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可见,中国人对于国家的认识在周武王及其儿子周成王时期就已经开始。尔后,随着儒家伦理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家与国之间同构统一的关系不断加强和完善。《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儒家文化理念的精髓,精确地阐释了“家与国”在中国人心中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掠夺和国家内部的动荡纷争,无数仁人义士和革命先烈勇担救亡图存的民族大任和不怕牺牲的报国情怀,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抛头颅洒热血,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经济基础和薄弱的工业体系,以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为代表的几代中国人胸怀砥砺奋进乐于奉献的家国情怀,将个人的拼搏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和工业科技发展不断走向世界前列,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

  因此,“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独特承载,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认同和责任自觉。“家好”而“国好”,“爱家”和“爱国”统一同构的“家国情怀”,蕴含着心怀天下利济苍生的大爱和无畏困难披荆斩棘的担当精神,是中国人对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

  三、做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

  爱国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精神。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历史的和具体的,祖国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作为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 始终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和担当,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从根本上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担当,就要做到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积极弘扬、实践、传播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担当,要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中,爱国既是个人道德价值观的首要要求,也是新时代全体公民基本的道德遵循和行为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结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这一论述表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第一要义。每个中国人要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爱国之情转化为精神动力,将报国之志转化为自觉行动,真正使爱国主义精神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驱动力。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担当,要与继承发展中华优秀历史和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基因,而历史则是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中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不仅要记住遭受侵略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汲取历史教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既要传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文化基因,汲取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思想精华,还要在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滋养中,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建设,奋力建功新时代。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担当,要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关。我们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进来,尊重各国的历史特点、文化传统,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世外桃源。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只有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使爱国主义精神更博大、更崇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我们要将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积极将个人发展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作者为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博士)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厚植爱国主义的情怀和担当

2020-07-23 16:01 来源:东方网 袁芳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