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旅游业与其“花式自救”不如练好“内功”

2020年07月10日 07: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就旅游行业整体而言,疫情也是一个契机,可以倒逼市场主体走出“舒适圈”。当然,对于旅游从业者来说,最关键的还是要考虑如何继续练好“内功”,打造出优质产品,提升服务水平,推动行业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以期待疫情过后旅游业的重新“出发”。

  因疫情影响,旅游业发展遭受到不小的冲击。如今,国内旅游市场正在有序恢复。然而,疫情尚未结束,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旅行社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业务减量、人员流失甚至即将关门的考验。为了走出困境,有的旅行社在网上通过“云讲解”介绍景点,或者进行直播带货;有的旅游企业利用资源便利,开发电商平台,销售国内和境外旅游目的地的土特产……旅游从业者纷纷转型“花式自救”。不止旅行社,各大航空公司也通过“不限次飞行”“白菜价机票”等营销新举措吸引旅客,争取“回血”部分现金流。

  一直以来,旅游行业发展存在着不少问题,部分旅游城市过度依赖门票经济、观光经济;旅游景点设置大同小异,每逢节假日更是人满为患,旅游体验并不好;各旅游业市场主体的服务水平也参差不齐。随着我国居民个性化旅游需求的增长,以及消费者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强,旅游市场正在逐步走向专业化和精细化。传统的旅游线路和组团模式、粗放的旅游服务方式逐渐失去市场,个性化、差异化的私人定制游成为趋势。而突如其来的疫情也在改变着游客对旅游产品内容和服务的选择,大众更倾向于周边游、定制游,景区预约成为新常态,热门景区预约制越来越受到游客认同。

  消费者更加精细的需求,对从业人员、旅游服务提供商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以及旅游产品的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一些地方加快完善预约制度和应急管理制度,主动迎合周边游、乡村游和都市休闲游等市场需求,积极研发定制旅游、研学旅游、自驾旅游等新产品,并通过文旅结合等方式,逐步推进旅游服务行业转型升级。

  比如,疫情防控期间,山东运行A级旅游景区门票预约平台,实现各大景区的资源整合和预约服务;贵州推出“一码游贵州”全域旅游智慧平台,方便游客预约;河北431家A级旅游景区已全部实现通过省平台线上预约;云南丽江执行国有景区门票降价50%政策,让利于游客,同时着力发展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文化研学等新产品新业态,推动旅游产业从“门票经济”“观光经济”向文旅融合、体验互动转变。

  疫情之下,各个行业“花式自救”本无可厚非,但对旅游行业来说,旅游产品还是应当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前提。在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只有专业化服务水平更高的旅游服务提供商,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引领潮流、占据主动。与其费尽心思“花式自救”,不如把本身的优势用活、将原来的特色做强,好好在打造优质旅游产品、提升专业化服务质量等方面下功夫。

  就旅游行业整体而言,疫情也是一个契机,可以倒逼市场主体走出“舒适圈”。当然,对于旅游从业者来说,最关键的还是要考虑如何继续练好“内功”,打造出优质产品,提升服务水平,推动行业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以期待疫情过后旅游业的重新“出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臧梦雅)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旅行社自救 要把客流圈变成生活圈

     定制游受青睐,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机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旅游业与其“花式自救”不如练好“内功”

2020-07-10 07: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就旅游行业整体而言,疫情也是一个契机,可以倒逼市场主体走出“舒适圈”。当然,对于旅游从业者来说,最关键的还是要考虑如何继续练好“内功”,打造出优质产品,提升服务水平,推动行业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以期待疫情过后旅游业的重新“出发”。

  因疫情影响,旅游业发展遭受到不小的冲击。如今,国内旅游市场正在有序恢复。然而,疫情尚未结束,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旅行社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业务减量、人员流失甚至即将关门的考验。为了走出困境,有的旅行社在网上通过“云讲解”介绍景点,或者进行直播带货;有的旅游企业利用资源便利,开发电商平台,销售国内和境外旅游目的地的土特产……旅游从业者纷纷转型“花式自救”。不止旅行社,各大航空公司也通过“不限次飞行”“白菜价机票”等营销新举措吸引旅客,争取“回血”部分现金流。

  一直以来,旅游行业发展存在着不少问题,部分旅游城市过度依赖门票经济、观光经济;旅游景点设置大同小异,每逢节假日更是人满为患,旅游体验并不好;各旅游业市场主体的服务水平也参差不齐。随着我国居民个性化旅游需求的增长,以及消费者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强,旅游市场正在逐步走向专业化和精细化。传统的旅游线路和组团模式、粗放的旅游服务方式逐渐失去市场,个性化、差异化的私人定制游成为趋势。而突如其来的疫情也在改变着游客对旅游产品内容和服务的选择,大众更倾向于周边游、定制游,景区预约成为新常态,热门景区预约制越来越受到游客认同。

  消费者更加精细的需求,对从业人员、旅游服务提供商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以及旅游产品的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一些地方加快完善预约制度和应急管理制度,主动迎合周边游、乡村游和都市休闲游等市场需求,积极研发定制旅游、研学旅游、自驾旅游等新产品,并通过文旅结合等方式,逐步推进旅游服务行业转型升级。

  比如,疫情防控期间,山东运行A级旅游景区门票预约平台,实现各大景区的资源整合和预约服务;贵州推出“一码游贵州”全域旅游智慧平台,方便游客预约;河北431家A级旅游景区已全部实现通过省平台线上预约;云南丽江执行国有景区门票降价50%政策,让利于游客,同时着力发展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文化研学等新产品新业态,推动旅游产业从“门票经济”“观光经济”向文旅融合、体验互动转变。

  疫情之下,各个行业“花式自救”本无可厚非,但对旅游行业来说,旅游产品还是应当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前提。在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只有专业化服务水平更高的旅游服务提供商,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引领潮流、占据主动。与其费尽心思“花式自救”,不如把本身的优势用活、将原来的特色做强,好好在打造优质旅游产品、提升专业化服务质量等方面下功夫。

  就旅游行业整体而言,疫情也是一个契机,可以倒逼市场主体走出“舒适圈”。当然,对于旅游从业者来说,最关键的还是要考虑如何继续练好“内功”,打造出优质产品,提升服务水平,推动行业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以期待疫情过后旅游业的重新“出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臧梦雅)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旅行社自救 要把客流圈变成生活圈

     定制游受青睐,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机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