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年轻人为何享受弹幕狂欢?

2020年06月17日 07:41   来源:中国青年报   黄骏

  最近,“为什么年轻人看剧开弹幕”这个话题频频被关注,甚至有的网友认为“弹幕”比剧情本身更加有趣。随着弹幕评论的生活化和常态化,一幅全民参与的互联网评论新图景正在悄然形成。(《人民日报海外版 》6月15日)

  所谓弹幕,是指用户在观看视频或直播时,将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以文字的方式打在屏幕上。每一条字幕犹如“子弹”般从屏幕的一端滑到另一端,其他用户也会在屏幕上看到密集文字移动的幕布效果。这种新潮的互动方式使视频用户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甚至直接成为视频作品的重要组成要素。

  目前的弹幕互动模式不仅集中在动漫、综艺和影视等视频网站,各种直播平台也借助该模式实现了网民与主播之间的交流。随着网民自制视频比例的不断提高,“弹幕大军”正逐渐涌向用户自发生产的“Vlog”(视频博客)或鬼畜等视频类型。弹幕的出现,丰富了受众传统意义上的视频和直播观看行为。

  通过弹幕,受众可以实现对原始视频内容的“二次加工”。弹幕互动,淡化了视频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人们不再只能被动地接受“你播我看”的传统模式,而是可以对视频内容进行即时性解读、批判甚至是恶搞。受众在观看影视剧时,不仅能发送弹幕预测剧情走向,还可以实时点评演员演技以及剧本本身。在年初热播的《爱情公寓5》第13集《弹幕空间》中,就直接将实体弹幕引入到剧情中,剧中角色的面前会出现实体的互动弹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左右了剧情的发展。

  其次,弹幕促成了陌生人之间的虚拟互动。不同于以往在视频下方评论的滞后状态,弹幕为用户创造了一个“天涯共此时”的互动场景,相互不认识的网友可以在视频播放进度条的同一时刻抒发自己的实时感受和情绪。例如,在今年年初中国球员武磊“攻破”巴塞罗那球门的视频集锦中,在进球出现前几秒,网民不约而同地将“前方高能”“全体起立”等弹幕打在屏幕上,体现了球迷群体对于武磊精彩表现的自豪,也激发了一定的群体归属感。

  此外,弹幕还能充当虚拟的现场观众。在今年的湖南卫视春节联欢晚会中,为了保证安全录制,节目现场首次将观众席改造成“弹幕式观众席”。当晚,全国亿万观众通过场下设置的屏幕,以“实体弹幕”的方式参与互动,在疫情期间传递了温暖与力量。

  弹幕这种创造性的互动方式,让天南海北的人们汇聚于虚拟网络之中。这让我们联想到巴赫金所说的“狂欢广场式生活”:它打破了阶层、财富、职业、年龄和身份等区隔,人们可以在其间平等地交往、对话与游戏。

  当然,这种短暂的虚拟狂欢并不能取代实体空间的日常生活,因为它缺乏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元素——现场感。相比于在视频网站上发弹幕评论线上首发电影,影迷们也盼着早日去电影院享受视听盛宴。相比于在直播平台观看空场的足球赛,球迷们也想亲赴现场为自己的主队呐喊助威。相比于在云端看歌手直播唱歌,歌迷们也期待去现场和自己的偶像大合唱。因此,希望在疫情完全结束之后,我们能重拾现场体验所带来的震撼。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年轻人为何享受弹幕狂欢?

2020-06-17 07:41 来源:中国青年报 黄骏

  最近,“为什么年轻人看剧开弹幕”这个话题频频被关注,甚至有的网友认为“弹幕”比剧情本身更加有趣。随着弹幕评论的生活化和常态化,一幅全民参与的互联网评论新图景正在悄然形成。(《人民日报海外版 》6月15日)

  所谓弹幕,是指用户在观看视频或直播时,将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以文字的方式打在屏幕上。每一条字幕犹如“子弹”般从屏幕的一端滑到另一端,其他用户也会在屏幕上看到密集文字移动的幕布效果。这种新潮的互动方式使视频用户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甚至直接成为视频作品的重要组成要素。

  目前的弹幕互动模式不仅集中在动漫、综艺和影视等视频网站,各种直播平台也借助该模式实现了网民与主播之间的交流。随着网民自制视频比例的不断提高,“弹幕大军”正逐渐涌向用户自发生产的“Vlog”(视频博客)或鬼畜等视频类型。弹幕的出现,丰富了受众传统意义上的视频和直播观看行为。

  通过弹幕,受众可以实现对原始视频内容的“二次加工”。弹幕互动,淡化了视频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人们不再只能被动地接受“你播我看”的传统模式,而是可以对视频内容进行即时性解读、批判甚至是恶搞。受众在观看影视剧时,不仅能发送弹幕预测剧情走向,还可以实时点评演员演技以及剧本本身。在年初热播的《爱情公寓5》第13集《弹幕空间》中,就直接将实体弹幕引入到剧情中,剧中角色的面前会出现实体的互动弹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左右了剧情的发展。

  其次,弹幕促成了陌生人之间的虚拟互动。不同于以往在视频下方评论的滞后状态,弹幕为用户创造了一个“天涯共此时”的互动场景,相互不认识的网友可以在视频播放进度条的同一时刻抒发自己的实时感受和情绪。例如,在今年年初中国球员武磊“攻破”巴塞罗那球门的视频集锦中,在进球出现前几秒,网民不约而同地将“前方高能”“全体起立”等弹幕打在屏幕上,体现了球迷群体对于武磊精彩表现的自豪,也激发了一定的群体归属感。

  此外,弹幕还能充当虚拟的现场观众。在今年的湖南卫视春节联欢晚会中,为了保证安全录制,节目现场首次将观众席改造成“弹幕式观众席”。当晚,全国亿万观众通过场下设置的屏幕,以“实体弹幕”的方式参与互动,在疫情期间传递了温暖与力量。

  弹幕这种创造性的互动方式,让天南海北的人们汇聚于虚拟网络之中。这让我们联想到巴赫金所说的“狂欢广场式生活”:它打破了阶层、财富、职业、年龄和身份等区隔,人们可以在其间平等地交往、对话与游戏。

  当然,这种短暂的虚拟狂欢并不能取代实体空间的日常生活,因为它缺乏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元素——现场感。相比于在视频网站上发弹幕评论线上首发电影,影迷们也盼着早日去电影院享受视听盛宴。相比于在直播平台观看空场的足球赛,球迷们也想亲赴现场为自己的主队呐喊助威。相比于在云端看歌手直播唱歌,歌迷们也期待去现场和自己的偶像大合唱。因此,希望在疫情完全结束之后,我们能重拾现场体验所带来的震撼。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