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对“儿童不宜”书籍必须零容忍

2020年06月15日 07:39   来源:红网   徐林生

  伴随国内儿童阅读需求上升,少儿阅读市场逐渐扩大。然而,部分粗制滥造、内容失格的童书流入市场,容易对少年儿童产生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内容难以理喻,故事情节奇葩;人物性格缺陷明显,性别观念模糊;赤裸裸展示血腥、暴力,让人产生强烈不适。(6月14日《半月谈》)

  这些“儿童不宜”的少儿出版物流入市场,进入万千家庭,影响无数少年儿童心身健康,家长忧心忡忡,媒体关注有加。值得注意的是,过去,许多粗制滥造的儿童书籍,属非法出版物,是“扫黄打非”打击对象。而当下图书市场上“儿童不宜”书籍,大多是合法出版物,是正规出版社“如假包换”的正品,让少年朋友无所适从,令家长防不胜防。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一是儿童出版读物放开限制后,群雄逐鹿,各出版社为“抢蛋糕”,无序竞争,把关不严;二是社会热点变化快,需求迭代迅速,编者、作者为吸引眼球,一味求新、求奇、求怪,不断突破品质底线;三是监管制度欠完善,鉴定标准难以把握,处罚过轻,违规成本偏低。

  古人云,“开卷有益”,说明读书大有裨益,多多益善。不过,面对“儿童不宜”书籍,“开卷”未必“有益”,为了身心健康,少年儿童还是远离此类书籍为好。为了减少“儿童不宜”书籍危害,必须采取零容忍态度。

  首先,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对少儿出版物监管,加重处罚力度,对“儿童不宜”书籍,发现一起,严查一起,绝不姑息;其次,出版社应提高政治站位,多抬头仰望星空,勿低头盯住“孔方兄”,加强审核,为广大少年儿童提供优质精神食粮,让“儿童不宜”书籍“胎死腹中”;第三,家长要做足功课,优先选择知名出版社读物,了解书籍基本内容,把好质量关,不让一本“儿童不宜”书籍进入家庭;第四,学校必须做好引导工作,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采取各种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理应贯穿人的一生。遗憾的是,市场上不时出现的“儿童不宜”书籍,让古今中外众多关于读书的美好格言,失去智慧光彩。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为了他们茁壮成长,亟须提供营养丰富的健康书籍。这是社会关切所在,也是有关各方职责所在。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对“儿童不宜”书籍必须零容忍

2020-06-15 07:39 来源:红网 徐林生

  伴随国内儿童阅读需求上升,少儿阅读市场逐渐扩大。然而,部分粗制滥造、内容失格的童书流入市场,容易对少年儿童产生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内容难以理喻,故事情节奇葩;人物性格缺陷明显,性别观念模糊;赤裸裸展示血腥、暴力,让人产生强烈不适。(6月14日《半月谈》)

  这些“儿童不宜”的少儿出版物流入市场,进入万千家庭,影响无数少年儿童心身健康,家长忧心忡忡,媒体关注有加。值得注意的是,过去,许多粗制滥造的儿童书籍,属非法出版物,是“扫黄打非”打击对象。而当下图书市场上“儿童不宜”书籍,大多是合法出版物,是正规出版社“如假包换”的正品,让少年朋友无所适从,令家长防不胜防。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一是儿童出版读物放开限制后,群雄逐鹿,各出版社为“抢蛋糕”,无序竞争,把关不严;二是社会热点变化快,需求迭代迅速,编者、作者为吸引眼球,一味求新、求奇、求怪,不断突破品质底线;三是监管制度欠完善,鉴定标准难以把握,处罚过轻,违规成本偏低。

  古人云,“开卷有益”,说明读书大有裨益,多多益善。不过,面对“儿童不宜”书籍,“开卷”未必“有益”,为了身心健康,少年儿童还是远离此类书籍为好。为了减少“儿童不宜”书籍危害,必须采取零容忍态度。

  首先,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对少儿出版物监管,加重处罚力度,对“儿童不宜”书籍,发现一起,严查一起,绝不姑息;其次,出版社应提高政治站位,多抬头仰望星空,勿低头盯住“孔方兄”,加强审核,为广大少年儿童提供优质精神食粮,让“儿童不宜”书籍“胎死腹中”;第三,家长要做足功课,优先选择知名出版社读物,了解书籍基本内容,把好质量关,不让一本“儿童不宜”书籍进入家庭;第四,学校必须做好引导工作,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采取各种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理应贯穿人的一生。遗憾的是,市场上不时出现的“儿童不宜”书籍,让古今中外众多关于读书的美好格言,失去智慧光彩。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为了他们茁壮成长,亟须提供营养丰富的健康书籍。这是社会关切所在,也是有关各方职责所在。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