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最高法报告关注“野蛮旅游”的积极意义

2020年05月29日 08:33   来源:广州日报   许晓芳

  严肃追究损毁三清山巨蟒峰等破坏生态环境人员法律责任……在今年的最高法工作报告中,全国首例故意损毁自然遗迹入刑的案件被专门提及。其积极意义,值得关注。

  自2017年4月案发至今年全国两会前夕终审宣判,这起案件历时三年,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判决书显示,三名“驴友”为攀爬巨蟒峰,在山体打入了26根岩钉,他们不仅因故意损毁名胜古迹而被判刑,而且被判赔偿600万元。这是自1997年“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纳入刑法以来,全国首例故意损毁自然遗迹入刑的案件,也是全国首例检察机关针对损毁自然遗迹提起的生态破坏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

  可以说,如此判罚,前所未有。毕竟,虽说网络上对于“野蛮旅游”的批判声从未停止,但估计在大多数人心中,像在长城砖上刻上名字,对大自然的青山绿水“动动手脚”等不文明行为顶多也就被旁人说一句“没素质”,一般道个歉、写个检讨,再不济交个罚款也就没事了。谁能想到,“野蛮旅游”有一天竟也能触犯法律,招致牢狱之灾?

  “三辆越野车在亚拢沟钙化滩豪横漂移”“游客踩踏七彩丹霞岩体”“游客掰下太清洞钟乳石欲带走”……这些五花八门的“野蛮旅游”就如同“巨蟒峰损毁案”中的26根岩钉一般刺痛着我们的眼球。这样的行为虽不多见,但一举一动都会给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带来无可挽回的伤害。数千年、上万年、甚至亿万年才能形成的自然遗迹,轻轻一脚就可能毁于一旦。

  出乎意料,超出想象,正凸显了此案的价值所在。虽说当前在广泛宣传下,绝大多数的游客素质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旅游景区垃圾遍地、插队占道等乱象已经渐渐消失。就大环境而言,道德约束和规则规范已经足够。但面对极个别人的逾矩行为,还得以法律等强制手段震慑,才能更好地起到警示作用,也能够培育起“野蛮旅游非小事”的生态文明观。

  应该说,全国首例故意损毁自然遗迹入刑案件的判决是一次有益尝试,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司法理念,传递了依法保护自然遗产和名胜古迹的强烈信号。而要让“野蛮旅游”应惩尽惩,还需多管齐下。除了有关部门要筑牢“法治墙”,形成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追究的双覆盖,景区及主管部门也要做好名胜古迹“监护人”,加强管理,做好预防,将破坏景区的行为消灭于“萌芽”状态。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最高法报告关注“野蛮旅游”的积极意义

2020-05-29 08:33 来源:广州日报 许晓芳

  严肃追究损毁三清山巨蟒峰等破坏生态环境人员法律责任……在今年的最高法工作报告中,全国首例故意损毁自然遗迹入刑的案件被专门提及。其积极意义,值得关注。

  自2017年4月案发至今年全国两会前夕终审宣判,这起案件历时三年,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判决书显示,三名“驴友”为攀爬巨蟒峰,在山体打入了26根岩钉,他们不仅因故意损毁名胜古迹而被判刑,而且被判赔偿600万元。这是自1997年“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纳入刑法以来,全国首例故意损毁自然遗迹入刑的案件,也是全国首例检察机关针对损毁自然遗迹提起的生态破坏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

  可以说,如此判罚,前所未有。毕竟,虽说网络上对于“野蛮旅游”的批判声从未停止,但估计在大多数人心中,像在长城砖上刻上名字,对大自然的青山绿水“动动手脚”等不文明行为顶多也就被旁人说一句“没素质”,一般道个歉、写个检讨,再不济交个罚款也就没事了。谁能想到,“野蛮旅游”有一天竟也能触犯法律,招致牢狱之灾?

  “三辆越野车在亚拢沟钙化滩豪横漂移”“游客踩踏七彩丹霞岩体”“游客掰下太清洞钟乳石欲带走”……这些五花八门的“野蛮旅游”就如同“巨蟒峰损毁案”中的26根岩钉一般刺痛着我们的眼球。这样的行为虽不多见,但一举一动都会给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带来无可挽回的伤害。数千年、上万年、甚至亿万年才能形成的自然遗迹,轻轻一脚就可能毁于一旦。

  出乎意料,超出想象,正凸显了此案的价值所在。虽说当前在广泛宣传下,绝大多数的游客素质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旅游景区垃圾遍地、插队占道等乱象已经渐渐消失。就大环境而言,道德约束和规则规范已经足够。但面对极个别人的逾矩行为,还得以法律等强制手段震慑,才能更好地起到警示作用,也能够培育起“野蛮旅游非小事”的生态文明观。

  应该说,全国首例故意损毁自然遗迹入刑案件的判决是一次有益尝试,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司法理念,传递了依法保护自然遗产和名胜古迹的强烈信号。而要让“野蛮旅游”应惩尽惩,还需多管齐下。除了有关部门要筑牢“法治墙”,形成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追究的双覆盖,景区及主管部门也要做好名胜古迹“监护人”,加强管理,做好预防,将破坏景区的行为消灭于“萌芽”状态。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