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乐见脱贫攻坚“考卷”上出现更多“文化题”

2020年05月29日 07:1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王若辰

  “两不愁三保障”“厕所革命”“易地搬迁”“家门口就业”等,都是今年全国两会的高频词汇。今年两会,还有一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相关议题中,那就是“文化”。

  文化在扶贫工作中的力量有多大?玉克赛克·西加艾提委员带来了一个新疆小村庄里的贫困小伙阿力木江的故事——通过参加村里的农民文艺队,阿力木江变化很大,他的爱人高兴地告诉玉克赛克·西加艾提:“阿力木江现在变了一个人,他以前不管家里的事情,现在帮我做家务。”玉克赛克·西加艾提不仅帮阿力木江联系木工活,还帮助他家开起一个裁缝店,现在,一家子的收入都提高了。

  因此,玉克赛克·西加艾提委员认为,“文化的力量”在改变和塑造农村群众生活状态、精神面貌方面有重要作用。

  此外,还有全国人大代表、生活于农村的“拇指作家”马慧娟建议,加强农村综合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留住基层文化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呼吁,用艺术唤醒乡土,逐步构建乡村文创产业生态,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等等。

  当前,减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脱贫攻坚“考卷”上有了更多“文化题”,侧面反映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进一步保障,越来越多地考虑精神追求。

  文化,有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记者在河南新乡调研时,遇上戏班来村里演曲剧《哑女告状》,全村老少将戏台围得个水泄不通。当含冤受诬的“哑女”被解开哑穴,终于发出一声哀鸣时,蹲在墙根、坐在三轮车上、站在平房顶上的村民们顿时雀跃,齐声欢呼,阵阵掌声。村支书告诉记者,每次村里举办完文艺演出,村民邻里之间的矛盾冲突都会减少。“节目里的正能量能唤起村民心里的善良、勤劳和正义感。”这位村支书说。

  文化,还能为扶贫工作“搭桥开路”“保驾护航”。文化不仅可以“嫁接”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等,有效拓展扶贫的广度和深度,也可以滋润头脑,让人们思路更开阔,决策更科学,行动也更合理。

  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是个“90后”非遗传承人,志将“赤水竹编”发扬光大。完成这个目标,杨昌芹靠的不仅是一双巧手,还有每年到高校充电的头脑,以及将传统技艺和现代生活审美相结合的思考和探索。“传统文化是未来乡村振兴的‘灵魂’,它让各地产业有了精气神,不会千篇一律。”她说。

  随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文化可以成为一个有力抓手。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也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比如,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掌握与互联网相关的文化知识,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的生存技能之一。加之电商网购、带货直播越来越成为助推脱贫的有效手段,因此,解决了认字读书的问题后,有必要也让脱贫人口“触网上云”,熟练掌握互联网文化知识,进而能让5G、物联网等成为他们得心应手的“新农具”“金扁担”。(新华社评论员)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乐见脱贫攻坚“考卷”上出现更多“文化题”

2020-05-29 07:1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王若辰

  “两不愁三保障”“厕所革命”“易地搬迁”“家门口就业”等,都是今年全国两会的高频词汇。今年两会,还有一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相关议题中,那就是“文化”。

  文化在扶贫工作中的力量有多大?玉克赛克·西加艾提委员带来了一个新疆小村庄里的贫困小伙阿力木江的故事——通过参加村里的农民文艺队,阿力木江变化很大,他的爱人高兴地告诉玉克赛克·西加艾提:“阿力木江现在变了一个人,他以前不管家里的事情,现在帮我做家务。”玉克赛克·西加艾提不仅帮阿力木江联系木工活,还帮助他家开起一个裁缝店,现在,一家子的收入都提高了。

  因此,玉克赛克·西加艾提委员认为,“文化的力量”在改变和塑造农村群众生活状态、精神面貌方面有重要作用。

  此外,还有全国人大代表、生活于农村的“拇指作家”马慧娟建议,加强农村综合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留住基层文化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呼吁,用艺术唤醒乡土,逐步构建乡村文创产业生态,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等等。

  当前,减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脱贫攻坚“考卷”上有了更多“文化题”,侧面反映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进一步保障,越来越多地考虑精神追求。

  文化,有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记者在河南新乡调研时,遇上戏班来村里演曲剧《哑女告状》,全村老少将戏台围得个水泄不通。当含冤受诬的“哑女”被解开哑穴,终于发出一声哀鸣时,蹲在墙根、坐在三轮车上、站在平房顶上的村民们顿时雀跃,齐声欢呼,阵阵掌声。村支书告诉记者,每次村里举办完文艺演出,村民邻里之间的矛盾冲突都会减少。“节目里的正能量能唤起村民心里的善良、勤劳和正义感。”这位村支书说。

  文化,还能为扶贫工作“搭桥开路”“保驾护航”。文化不仅可以“嫁接”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等,有效拓展扶贫的广度和深度,也可以滋润头脑,让人们思路更开阔,决策更科学,行动也更合理。

  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是个“90后”非遗传承人,志将“赤水竹编”发扬光大。完成这个目标,杨昌芹靠的不仅是一双巧手,还有每年到高校充电的头脑,以及将传统技艺和现代生活审美相结合的思考和探索。“传统文化是未来乡村振兴的‘灵魂’,它让各地产业有了精气神,不会千篇一律。”她说。

  随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文化可以成为一个有力抓手。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也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比如,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掌握与互联网相关的文化知识,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的生存技能之一。加之电商网购、带货直播越来越成为助推脱贫的有效手段,因此,解决了认字读书的问题后,有必要也让脱贫人口“触网上云”,熟练掌握互联网文化知识,进而能让5G、物联网等成为他们得心应手的“新农具”“金扁担”。(新华社评论员)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