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重塑正当防卫理念,让正义“不委曲也可以求全”

2020年05月28日 07:39   来源:工人日报   史洪举

  据新华社报道,5月25日,最高检工作报告中提到,指导地方检察机关查明涞源反杀案、邢台董民刚案、杭州盛春平案、丽江唐雪案等影响性防卫案件事实,依法认定正当防卫,引领、重塑正当防卫理念。据了解,2019年,全国检察机关办理涉正当防卫不起诉案件同比增长110%。

  近年来,不少涉见义勇为、正当防卫案件引发关注,昆山反杀案、涞源反杀案更是引起公众热议。去年,全国检察机关办理涉正当防卫不起诉案件同比增长110%,这折射出司法机关包容、支持正当防卫的态度,有助于更多人有底气去制止、反击不法侵害。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者采取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者造成一定限度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对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属于无限正当防卫,无须承担法律责任。

  之所以豁免正当防卫者的法律责任,主要在于,面对不法侵害时,被侵害人都有自卫救济的权利,其他人也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道德义务和权利。这是确保社会秩序正常运转,维护社会个体安全感的应有之义,也是鼓励见义勇为、传递正能量的需要。如果对正当防卫者苛刻以待,无疑会导致一些人在他人面对不法侵害时不敢出手,进而造成一些恶劣影响,增加社会运行成本。

  以往的一些司法实践中,相关执法、司法部门有时对见义勇为者要求严苛,“防卫过当”的判定不少,导致一些制止不法侵害的人承担了一些民事赔偿乃至刑事责任。可以说,这既悖逆常理,也让具有朴素善恶观、正义观的公众难以接受。久而久之,正当防卫将不断减少,而恶人可能更加嚣张,好人可能更加稀缺,这对整个社会秩序而言,显然是一场灾难。

  正当防卫面对的是突发事件,而不法侵害具有突发性、紧急性,行为具有难以控制性、后果具有不可预测性。这需要见义勇为者迅速果断出击方可抓住机会有效制止不法侵害。在这个过程,其实是没有时间思考和多想的,真想清楚了、透彻了,可能“黄花菜都凉了”。

  普通人在紧急情况下不顾自身安危就冲上去制止违法犯罪,防止损失扩大,精神本就可嘉。如果要求其面对不法行为时既要考虑有效制止又不能造成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不仅不现实,而且不符合公众的朴素认知和价值观,反而可能让正直、勇敢的人畏首畏尾、沉默不语甚至袖手旁观。

  各地检察机关不起诉涉正当防卫案件同比增长110%,释放出一个鲜明的信号——“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法律不会让好人受委屈。这相当于给了制止不法侵害者一个护身符。这也传递出,苛刻要求正当防卫行为或将成为过去,而包容善待正当防卫将成为司法机关办案的趋势和选择。

  强化“正能胜邪,邪不压正”的社会风气,鼓励人们依法行使正当防卫权,让正义“不委曲也可以求全”,让社会风气更加向上向善,是法治的进步,也是社会的福音。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重塑正当防卫理念,让正义“不委曲也可以求全”

2020-05-28 07:39 来源:工人日报 史洪举

  据新华社报道,5月25日,最高检工作报告中提到,指导地方检察机关查明涞源反杀案、邢台董民刚案、杭州盛春平案、丽江唐雪案等影响性防卫案件事实,依法认定正当防卫,引领、重塑正当防卫理念。据了解,2019年,全国检察机关办理涉正当防卫不起诉案件同比增长110%。

  近年来,不少涉见义勇为、正当防卫案件引发关注,昆山反杀案、涞源反杀案更是引起公众热议。去年,全国检察机关办理涉正当防卫不起诉案件同比增长110%,这折射出司法机关包容、支持正当防卫的态度,有助于更多人有底气去制止、反击不法侵害。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者采取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者造成一定限度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对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属于无限正当防卫,无须承担法律责任。

  之所以豁免正当防卫者的法律责任,主要在于,面对不法侵害时,被侵害人都有自卫救济的权利,其他人也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道德义务和权利。这是确保社会秩序正常运转,维护社会个体安全感的应有之义,也是鼓励见义勇为、传递正能量的需要。如果对正当防卫者苛刻以待,无疑会导致一些人在他人面对不法侵害时不敢出手,进而造成一些恶劣影响,增加社会运行成本。

  以往的一些司法实践中,相关执法、司法部门有时对见义勇为者要求严苛,“防卫过当”的判定不少,导致一些制止不法侵害的人承担了一些民事赔偿乃至刑事责任。可以说,这既悖逆常理,也让具有朴素善恶观、正义观的公众难以接受。久而久之,正当防卫将不断减少,而恶人可能更加嚣张,好人可能更加稀缺,这对整个社会秩序而言,显然是一场灾难。

  正当防卫面对的是突发事件,而不法侵害具有突发性、紧急性,行为具有难以控制性、后果具有不可预测性。这需要见义勇为者迅速果断出击方可抓住机会有效制止不法侵害。在这个过程,其实是没有时间思考和多想的,真想清楚了、透彻了,可能“黄花菜都凉了”。

  普通人在紧急情况下不顾自身安危就冲上去制止违法犯罪,防止损失扩大,精神本就可嘉。如果要求其面对不法行为时既要考虑有效制止又不能造成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不仅不现实,而且不符合公众的朴素认知和价值观,反而可能让正直、勇敢的人畏首畏尾、沉默不语甚至袖手旁观。

  各地检察机关不起诉涉正当防卫案件同比增长110%,释放出一个鲜明的信号——“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法律不会让好人受委屈。这相当于给了制止不法侵害者一个护身符。这也传递出,苛刻要求正当防卫行为或将成为过去,而包容善待正当防卫将成为司法机关办案的趋势和选择。

  强化“正能胜邪,邪不压正”的社会风气,鼓励人们依法行使正当防卫权,让正义“不委曲也可以求全”,让社会风气更加向上向善,是法治的进步,也是社会的福音。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