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最高法工作报告“话风”改进 彰显司法进步

2020年05月26日 10:46   来源:东方网   余明辉

  昨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19年,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129.7万件,判处罪犯166万人;严重暴力犯罪案件连续十年呈下降态势。法院还依法审理劫持公交车撞人、校园门口砍杀无辜、杀害顺风车乘客等一批重大恶性案件,对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依法判处死刑,充分发挥刑罚震慑作用。(新京报5月26日)

  与往年相比,今年最高法的工作报告可谓是亮点多多。比如报告用38个小标题,全面回顾2019年以来全国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各项工作取得的新发展新成效;在典型案例的选取上,今年报告中选取的案例有40多个,远超以往;在数据上,报告主文就有110多处数据,充分反映了人民法院工作成效和广大干警辛勤汗水,更突出效果性和趋势性等。

  但与这些述说工作成效本身相比,今年最高法工作报告的另外一个亮点——述说工作成效的“话风”改变,也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和肯定的方面。

  综合起来,此次最高法工作报告的“话风”改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报告叙事更接地气,更有“土味”。最高法此次报告中,力图把重要司法政策、重要工作举措、典型案例背后的规则、精神讲清楚,让老百姓能听得懂、听进去、听出味,更加直观地感受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温度和力度。

  为此,比如报告在提到审理“患者飞踹医生反被伤案”时说,改判医生为正当防卫,坚决跟“和稀泥”说不;在提到审理“私自上树摘杨梅坠亡案”时说,认定村委会未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让守法者不用为他人过错买单;在提到审理“冰面遛狗溺亡索赔案”时说,让自甘冒险者自负其责;在提到审理“小偷逃逸跳河溺亡案”时说,依法判定追赶群众无责,宣示法不强求正义者的过重注意义务。

  而众所众知的是,司法不“和稀泥”、“不让守法者为不法者买单”、“法不强求正义者过分注重义务”,可谓是2019年法制舆论场中的热词或提法,是老百姓理想的、听得懂得、最愿意听的司法叙事话语和原则道理等,充分体现了人民立场和时代特征。这一工作报告里,一改过去相对专业、晦涩的词语与叙事方式,凸显的是文风清新、亲切,让人听起来就很有代入感、互动感,当然接地气有人气,“土味”连着人心增强信心。

  二是该报告实现了“互联网+司法报告”方式,一改过去单一的文字报告模式,使得这一报告更加生动形象,入脑入心。据悉,最高人民法院首次选用增强现实技术与3D动画技术相结合,用不同场景下的三维模型立体化演绎展示了法院工作,与时俱进对工作报告进行了解读。

  这一模式,最高法是第一次使用,对其他方面而言而言,在人大这样严肃的场合,如此使用高科技新技术做严肃年度报告的,恐怕也是前所未有的。而这样文字、画面等相结合的形象叙事方式,无疑是目前很多其它场景下的常见方式,是社会和群众更容易接受和受欢迎的方式。作为第一个如此“吃螃蟹者”的顶层司法年度报告,无疑提升了报告的互动性、参与感、趣味性,这不但带来人大代表、社会等对报告的更容易理解等,对其他方面而言,这也不失进步与示范意义。

  此外此次最高法报告的附件中,还有“扫码看庭审”等40个二维码,图文并茂延伸解读报告,可谓是“动感”时尚。显然,这都是司法亲民、为民的一次较好凸显和科技助力。

  百姓喜欢说啥话,最高法就怎么叙事;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最高法就重点反映什么;科技进步到哪里,最高法就“代入”到哪里……最高法此次工作报告“话风”的改变,不但方便人大代表和社会对报告的更好理解和直观掌握,更彰显的是一种社会与司法进步。期待类似改变“话风”的工作报告,更多呈现。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最高法工作报告“话风”改进 彰显司法进步

2020-05-26 10:46 来源:东方网 余明辉

  昨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19年,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129.7万件,判处罪犯166万人;严重暴力犯罪案件连续十年呈下降态势。法院还依法审理劫持公交车撞人、校园门口砍杀无辜、杀害顺风车乘客等一批重大恶性案件,对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依法判处死刑,充分发挥刑罚震慑作用。(新京报5月26日)

  与往年相比,今年最高法的工作报告可谓是亮点多多。比如报告用38个小标题,全面回顾2019年以来全国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各项工作取得的新发展新成效;在典型案例的选取上,今年报告中选取的案例有40多个,远超以往;在数据上,报告主文就有110多处数据,充分反映了人民法院工作成效和广大干警辛勤汗水,更突出效果性和趋势性等。

  但与这些述说工作成效本身相比,今年最高法工作报告的另外一个亮点——述说工作成效的“话风”改变,也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和肯定的方面。

  综合起来,此次最高法工作报告的“话风”改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报告叙事更接地气,更有“土味”。最高法此次报告中,力图把重要司法政策、重要工作举措、典型案例背后的规则、精神讲清楚,让老百姓能听得懂、听进去、听出味,更加直观地感受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温度和力度。

  为此,比如报告在提到审理“患者飞踹医生反被伤案”时说,改判医生为正当防卫,坚决跟“和稀泥”说不;在提到审理“私自上树摘杨梅坠亡案”时说,认定村委会未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让守法者不用为他人过错买单;在提到审理“冰面遛狗溺亡索赔案”时说,让自甘冒险者自负其责;在提到审理“小偷逃逸跳河溺亡案”时说,依法判定追赶群众无责,宣示法不强求正义者的过重注意义务。

  而众所众知的是,司法不“和稀泥”、“不让守法者为不法者买单”、“法不强求正义者过分注重义务”,可谓是2019年法制舆论场中的热词或提法,是老百姓理想的、听得懂得、最愿意听的司法叙事话语和原则道理等,充分体现了人民立场和时代特征。这一工作报告里,一改过去相对专业、晦涩的词语与叙事方式,凸显的是文风清新、亲切,让人听起来就很有代入感、互动感,当然接地气有人气,“土味”连着人心增强信心。

  二是该报告实现了“互联网+司法报告”方式,一改过去单一的文字报告模式,使得这一报告更加生动形象,入脑入心。据悉,最高人民法院首次选用增强现实技术与3D动画技术相结合,用不同场景下的三维模型立体化演绎展示了法院工作,与时俱进对工作报告进行了解读。

  这一模式,最高法是第一次使用,对其他方面而言而言,在人大这样严肃的场合,如此使用高科技新技术做严肃年度报告的,恐怕也是前所未有的。而这样文字、画面等相结合的形象叙事方式,无疑是目前很多其它场景下的常见方式,是社会和群众更容易接受和受欢迎的方式。作为第一个如此“吃螃蟹者”的顶层司法年度报告,无疑提升了报告的互动性、参与感、趣味性,这不但带来人大代表、社会等对报告的更容易理解等,对其他方面而言,这也不失进步与示范意义。

  此外此次最高法报告的附件中,还有“扫码看庭审”等40个二维码,图文并茂延伸解读报告,可谓是“动感”时尚。显然,这都是司法亲民、为民的一次较好凸显和科技助力。

  百姓喜欢说啥话,最高法就怎么叙事;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最高法就重点反映什么;科技进步到哪里,最高法就“代入”到哪里……最高法此次工作报告“话风”的改变,不但方便人大代表和社会对报告的更好理解和直观掌握,更彰显的是一种社会与司法进步。期待类似改变“话风”的工作报告,更多呈现。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