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两高”报告的硬气,激发出法治底气

2020年05月26日 07:41   来源:人民网   秦川

   5月25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报告,听取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的报告。

   纵观“两高”报告,一组组翔实的数据,一个个生动案例,记录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过去一年为公平正义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更鲜明标注了我国方兴未艾的法治进程,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

   依法审理孙小果案、杜少平操场埋尸案,彰显了坚决扫黑除恶“打伞破网”的决心;废除司法解释中一切对民营企业的不平等规定,查封扣押冻结财产尽可能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影响,释放了坚决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信号;指导地方检察机关查明涞源反杀案、丽江唐雪案等影响性防卫案件事实,依法认定正当防卫,引领、重塑正当防卫理念,让“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更加深入人心……一个个广为人知的案例展现,不仅捍卫了公平正义,更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公平正义。

   “真硬气”,有人如此评价今年的“两高”报告。无论“决不让腐败分子逍遥法外、逃避惩罚”,还是坚持“是黑恶犯罪一个不放过、不是黑恶犯罪一个不凑数”;无论“凡拉拢、诱迫未成年人参与有组织犯罪,一律从严追诉、从重提出量刑建议”,还是“伤医扰医犯罪必须零容忍”……“两高”报告中的有关表述铿锵有力,激荡人心,的确硬气。

   “两高”报告硬气,更深层次的内涵在于,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国家坚定不移推动法治进程,法律越发引领人心。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法治的力量,从而坚定法治信念,塑造法治信仰。从这个角度看,“两高”报告硬气的背后,是浩荡向前的法治进步,是温润人心的正义宣示。

   值得一提的是,“两高”报告并未回避自我检视,更没有忽略自身改造和反对司法腐败。比如“两高”报告均对干预说不——严格执行防止外部和内部人员干预过问司法“三个规定”;过问或干预、插手司法办案等重大事项须记录报告。“逢问必录”,不让“零报告”架空好规定。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不仅有利于打造良好的司法形象,更能带给公众强烈的司法认同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只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那么我国的法治建设就更有成效,人民群众就更有向心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这样生动而丰富的法治写照值得信赖,值得欣慰,值得点赞。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两高”报告的硬气,激发出法治底气

2020-05-26 07:41 来源:人民网 秦川

   5月25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报告,听取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的报告。

   纵观“两高”报告,一组组翔实的数据,一个个生动案例,记录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过去一年为公平正义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更鲜明标注了我国方兴未艾的法治进程,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

   依法审理孙小果案、杜少平操场埋尸案,彰显了坚决扫黑除恶“打伞破网”的决心;废除司法解释中一切对民营企业的不平等规定,查封扣押冻结财产尽可能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影响,释放了坚决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信号;指导地方检察机关查明涞源反杀案、丽江唐雪案等影响性防卫案件事实,依法认定正当防卫,引领、重塑正当防卫理念,让“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更加深入人心……一个个广为人知的案例展现,不仅捍卫了公平正义,更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公平正义。

   “真硬气”,有人如此评价今年的“两高”报告。无论“决不让腐败分子逍遥法外、逃避惩罚”,还是坚持“是黑恶犯罪一个不放过、不是黑恶犯罪一个不凑数”;无论“凡拉拢、诱迫未成年人参与有组织犯罪,一律从严追诉、从重提出量刑建议”,还是“伤医扰医犯罪必须零容忍”……“两高”报告中的有关表述铿锵有力,激荡人心,的确硬气。

   “两高”报告硬气,更深层次的内涵在于,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国家坚定不移推动法治进程,法律越发引领人心。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法治的力量,从而坚定法治信念,塑造法治信仰。从这个角度看,“两高”报告硬气的背后,是浩荡向前的法治进步,是温润人心的正义宣示。

   值得一提的是,“两高”报告并未回避自我检视,更没有忽略自身改造和反对司法腐败。比如“两高”报告均对干预说不——严格执行防止外部和内部人员干预过问司法“三个规定”;过问或干预、插手司法办案等重大事项须记录报告。“逢问必录”,不让“零报告”架空好规定。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不仅有利于打造良好的司法形象,更能带给公众强烈的司法认同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只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那么我国的法治建设就更有成效,人民群众就更有向心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这样生动而丰富的法治写照值得信赖,值得欣慰,值得点赞。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