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云”游博物馆也是值得拥抱的文化时尚

2020年05月18日 07:41   来源:光明日报   王石川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各地围绕主题纷纷推出活动。与往年不同,相关活动大都立足于“云游”二字。

  “拂云游四海,弄影到三山。”与旅行家云游四海不同,这里的“云”游博物馆大抵是线上观看之意。也有相同之处,比如同样浪漫,同样大开眼界,同样充满着奇遇。当前,受疫情影响,公众无法像往常那样实地到博物馆一游。而避免聚集和扎堆,以“云”游的方式参观博物馆,未尝不可。

  对于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不同的人或有不同的解读,但不可否认,“云”游博物馆体现了一种观者的平等。此外,通过“云”游的方式尽可能领略不同文化的博物馆,打量、欣赏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历史,体现出的正是多元和包容之意。换言之,博物馆还是那些博物馆,是亲临现场还是线上“云”游,丝毫不妨碍我们对不同文化的亲近和热爱。

  “庚子鼠年的开篇有些特别,特别长,特别宅,特别紧张,特别到亲朋好友难聚首,特别到行人只能隔罩两相望,特别到广州博物馆只能暂停开放。”这是今年2月初广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官微上发布的一段话,一时间让无数人动容。近期,各地的博物馆陆续开放,但还是有人选择“云”游,而不少博物馆也乐于为游客“云”游提供方便。多年以后,我们一定会记得这个不一样的国际博物馆日,一定记得“云”游的独特体验,也一定记得抗疫期间的守望相助。

  疫情再凶猛,也阻碍不了人们对多元文化的拥抱,对不同历史的探究。“云”游博物馆就是阅读人类发展史,就是走近璀璨的文明记忆,在不知不觉中能够增进对不同文化的认同,对不同文明的理解。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多到博物馆看一看,就能领受到不一样的精神洗礼。

  2008年1月,多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为民众免费参观博物馆提供了方便之门。博物馆好进了,内容会不会好看?这是人们的疑问。从全国各地铆劲开展的精彩活动看,现在的博物馆的确越来越好看。好看之后,还要有人看,特别是怎么吸引到年轻人看,吸引中小学生看。对于管理者来说,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考验。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地方尝试将“文博+校园”变成“行走的课堂”,以更好地激发中小学生主动亲近博物馆;还有的地方推出博物馆微型分馆,展出陶片、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斧等,并带领孩子动手制作陶器。诸如此类的措施,都有利于孩子对博物馆的兴趣、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而如今,“云”游博物馆盛行,怎么才能提高孩子的参与度、沉浸感?有关部门应想出更多的妙招、高招。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孩子需要“进修”,成年人也需要进修。为此,博物馆应有个性,不能变得“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只要博物馆办出特色,“博”出“干货”,讲得有吸引力,就能吸引到更多的游客“打卡”,从而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也火起来。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云”游博物馆也是值得拥抱的文化时尚

2020-05-18 07:41 来源:光明日报 王石川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各地围绕主题纷纷推出活动。与往年不同,相关活动大都立足于“云游”二字。

  “拂云游四海,弄影到三山。”与旅行家云游四海不同,这里的“云”游博物馆大抵是线上观看之意。也有相同之处,比如同样浪漫,同样大开眼界,同样充满着奇遇。当前,受疫情影响,公众无法像往常那样实地到博物馆一游。而避免聚集和扎堆,以“云”游的方式参观博物馆,未尝不可。

  对于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不同的人或有不同的解读,但不可否认,“云”游博物馆体现了一种观者的平等。此外,通过“云”游的方式尽可能领略不同文化的博物馆,打量、欣赏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历史,体现出的正是多元和包容之意。换言之,博物馆还是那些博物馆,是亲临现场还是线上“云”游,丝毫不妨碍我们对不同文化的亲近和热爱。

  “庚子鼠年的开篇有些特别,特别长,特别宅,特别紧张,特别到亲朋好友难聚首,特别到行人只能隔罩两相望,特别到广州博物馆只能暂停开放。”这是今年2月初广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官微上发布的一段话,一时间让无数人动容。近期,各地的博物馆陆续开放,但还是有人选择“云”游,而不少博物馆也乐于为游客“云”游提供方便。多年以后,我们一定会记得这个不一样的国际博物馆日,一定记得“云”游的独特体验,也一定记得抗疫期间的守望相助。

  疫情再凶猛,也阻碍不了人们对多元文化的拥抱,对不同历史的探究。“云”游博物馆就是阅读人类发展史,就是走近璀璨的文明记忆,在不知不觉中能够增进对不同文化的认同,对不同文明的理解。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多到博物馆看一看,就能领受到不一样的精神洗礼。

  2008年1月,多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为民众免费参观博物馆提供了方便之门。博物馆好进了,内容会不会好看?这是人们的疑问。从全国各地铆劲开展的精彩活动看,现在的博物馆的确越来越好看。好看之后,还要有人看,特别是怎么吸引到年轻人看,吸引中小学生看。对于管理者来说,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考验。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地方尝试将“文博+校园”变成“行走的课堂”,以更好地激发中小学生主动亲近博物馆;还有的地方推出博物馆微型分馆,展出陶片、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斧等,并带领孩子动手制作陶器。诸如此类的措施,都有利于孩子对博物馆的兴趣、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而如今,“云”游博物馆盛行,怎么才能提高孩子的参与度、沉浸感?有关部门应想出更多的妙招、高招。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孩子需要“进修”,成年人也需要进修。为此,博物馆应有个性,不能变得“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只要博物馆办出特色,“博”出“干货”,讲得有吸引力,就能吸引到更多的游客“打卡”,从而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也火起来。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