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文明现场需要更多元展示

2020年05月18日 07:2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杨雪梅

  影响全球的疫情让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与往常不同。维也纳延续多年的“博物馆之夜”不得不暂停一次。在中国,一些人会走进博物馆观看让自己心动的展览,而更多人还是会选择在“云端”与博物馆约会。

  疫情发生以来,博物馆一直都在向我们“开放”,云展览、在线直播、藏品图片云端共享、网络课程和讲座……从未有过的便利与丰富体验,让“云上博物馆”颇具人气。

  这些年博物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一直在推进,而这次突如其来的危机,让大家齐齐按下了快进键,自觉加快了走向线上的进程。从以艺术作品为主的皇家收藏到面向公众开放的多元综合博物馆,从免费开放到延迟闭馆、开放夜场,我们花了一定的时间。而今天,通过技术手段,有限的展览空间与收藏边界逐渐被打破,跨地区、跨时区的展示和交流成为现实。这恰好体现了博物馆不懈探索开放包容的历程。即使不考虑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更多的博物馆人也希望藉此机会好好反思:在强大的技术之外,博物馆还需要做什么,更好地消除各种偏见和不平等,真正成为多元文化并存的平台。

  在博物馆的公共性已经非常明确的前提下,广泛、平等、无差别的接触权、分享权成为博物馆追求的目标,之前提出的“超级链接”主题也是想“链接”到更多的观众。然而,全世界仍有很多人无法通过技术手段获得这样的链接。根据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的数据,发达国家86%的人能够上网,而发展中国家只有47%的人能够上网。在数字时代,智慧博物馆所仰仗的技术基础也许恰恰成为造成不平等的门槛。我们可以看到,在博物馆预约参观实施多年之后,很多观众依然习惯到门口临时排队买票。纵然有网上直接、即时、永不落幕的畅游,有的人还是会迷恋近距离、长时间的观赏。

  这提醒我们,一方面,博物馆可能需要寻找那些技术的缺席者。另一方面,博物馆依然要尝试提供更多元的观看方式。毕竟博物馆是一个公共空间,它结合了文化、教育、娱乐和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不同人来说,它有着不同的意义。

  如果说考古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探索现场,博物馆则是第二个探索现场。在这个现场,需要更多的入口和路径,引领观众走进更多元的文明。那些高度浓缩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也需要更多的稀释,来调和出不同的图画。国外很多著名的博物馆能够在不同展厅展示不同的文明现场,让观众感受到极大的震撼。但在网络上,观众穿梭于各个虚拟展厅,出入不同的艺术和文化,体验就大打折扣。让线上展览也能获得身临其境般的沉浸感,也许还需要更多的智慧。

  对于国内博物馆来说,有的观众觉得在展厅聚光灯下展示的总是那些大众熟悉的明星文物,还有很多文物难得有出场机会。而在数字化的世界里,这些文物依然被边缘化。这也提醒我们,博物馆的平等、多元也包括平等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件藏品,让那些常年沉睡在库房的文物与观众有更多的相遇。

  追求平等、多元和包容是博物馆的恒久主题。人类希冀从文明中获得安慰与滋养的渴望从来没有改变,危机中更是如此,这也是很多人在今天迫切期待一个“博物馆之夜”的原因吧。

  (作者为人民日报海外版高级记者)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文明现场需要更多元展示

2020-05-18 07:2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杨雪梅

  影响全球的疫情让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与往常不同。维也纳延续多年的“博物馆之夜”不得不暂停一次。在中国,一些人会走进博物馆观看让自己心动的展览,而更多人还是会选择在“云端”与博物馆约会。

  疫情发生以来,博物馆一直都在向我们“开放”,云展览、在线直播、藏品图片云端共享、网络课程和讲座……从未有过的便利与丰富体验,让“云上博物馆”颇具人气。

  这些年博物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一直在推进,而这次突如其来的危机,让大家齐齐按下了快进键,自觉加快了走向线上的进程。从以艺术作品为主的皇家收藏到面向公众开放的多元综合博物馆,从免费开放到延迟闭馆、开放夜场,我们花了一定的时间。而今天,通过技术手段,有限的展览空间与收藏边界逐渐被打破,跨地区、跨时区的展示和交流成为现实。这恰好体现了博物馆不懈探索开放包容的历程。即使不考虑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更多的博物馆人也希望藉此机会好好反思:在强大的技术之外,博物馆还需要做什么,更好地消除各种偏见和不平等,真正成为多元文化并存的平台。

  在博物馆的公共性已经非常明确的前提下,广泛、平等、无差别的接触权、分享权成为博物馆追求的目标,之前提出的“超级链接”主题也是想“链接”到更多的观众。然而,全世界仍有很多人无法通过技术手段获得这样的链接。根据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的数据,发达国家86%的人能够上网,而发展中国家只有47%的人能够上网。在数字时代,智慧博物馆所仰仗的技术基础也许恰恰成为造成不平等的门槛。我们可以看到,在博物馆预约参观实施多年之后,很多观众依然习惯到门口临时排队买票。纵然有网上直接、即时、永不落幕的畅游,有的人还是会迷恋近距离、长时间的观赏。

  这提醒我们,一方面,博物馆可能需要寻找那些技术的缺席者。另一方面,博物馆依然要尝试提供更多元的观看方式。毕竟博物馆是一个公共空间,它结合了文化、教育、娱乐和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不同人来说,它有着不同的意义。

  如果说考古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探索现场,博物馆则是第二个探索现场。在这个现场,需要更多的入口和路径,引领观众走进更多元的文明。那些高度浓缩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也需要更多的稀释,来调和出不同的图画。国外很多著名的博物馆能够在不同展厅展示不同的文明现场,让观众感受到极大的震撼。但在网络上,观众穿梭于各个虚拟展厅,出入不同的艺术和文化,体验就大打折扣。让线上展览也能获得身临其境般的沉浸感,也许还需要更多的智慧。

  对于国内博物馆来说,有的观众觉得在展厅聚光灯下展示的总是那些大众熟悉的明星文物,还有很多文物难得有出场机会。而在数字化的世界里,这些文物依然被边缘化。这也提醒我们,博物馆的平等、多元也包括平等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件藏品,让那些常年沉睡在库房的文物与观众有更多的相遇。

  追求平等、多元和包容是博物馆的恒久主题。人类希冀从文明中获得安慰与滋养的渴望从来没有改变,危机中更是如此,这也是很多人在今天迫切期待一个“博物馆之夜”的原因吧。

  (作者为人民日报海外版高级记者)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