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胡建兵认为,“新基建”既有投资属性,又有催化功能,将是未来基建投资的主要方向。“新基建”蕴藏着巨大的需求与机遇,但也不能搞“大水漫灌”,要避免走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走过的老路、弯路。
虽然“新基建”并不属于新概念,但今年以来,“新基建”作为稳增长培育新动能的重要力量被多个重要会议多次提及。1月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此后多个地方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把5G网络建设等作为了2020年的投资重点。(5月14日《证券日报》)
科技改变未来,要想在未来科技竞争和经济发展中争得上游,就必须提早开始打基础。“新基建”这个基础打得牢不牢、好不好,决定着在未来科技竞争中能否占得先机。
“新基建”既有投资属性,又有催化功能,这是其被寄予厚望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当前,“新基建”作为有效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的短期影响。现在,境外许多国家和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十分严重,加大投资是国内经济稳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新基建”对于经济增长,特别是对数字经济、智能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业态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而这些领域正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不少省份已经把5G网络建设等作为2020年的投资重点。例如:山东省年内将建成5G基站4万个,集中打造20个左右省级数字经济平台;湖北省谋划了40个省级“点线心站台园”项目,总投资1300多亿元;河南省将开通全球首条开放道路5G无人驾驶公交线路,建成我国首个连片覆盖的5G医疗实验网,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即将建成投用。“新基建”正在为未来发展铺路,也为疫情后的经济恢复打下一针“强心剂”。
“新基建”将是未来基建投资的主要方向。“新基建”的“新”,不仅仅体现在其代表的新科技方向上,更重要的是投资主体、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新基建”不仅需要公共财政的直接投入,而且依赖于各类企业和市场主体发挥能动性。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发布,从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拓展融合创新应用等6个方面出台20项具体举措。通知提及加快“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更加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这给不少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已具备相当实力的头部企业,这些企业前期的研发和建设投入,已为“新基建”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且一些技术和应用也经受了市场的检验,起到了探路者的作用。此外,“新基建”还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能够对其他制造业和服务业起到带动效应。以5G为例,中国现在正处于新一轮产业革命之中,无论人工智能、物联网,还是由线下到线上的转型,都需要以5G网络建设为基础。
尽管“新基建”蕴藏着巨大的需求与机遇,但也不能搞“大水漫灌”,要避免走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走过的老路、弯路。“新基建”项目建设,政府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政府应审慎制定规划,提高信息公开透明度,同时不能在参与过程中越位而影响市场的效率。要充分运用财政资金,也要防止财政风险。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加强绩效监督,提高资金利用率,特别是要防范“新基建”项目蜂拥而上和重复建设,造成无效投资、产能过剩和社会资源浪费,加重社会负担。就全国各地方来说,中西部地区需要先补齐交通运输和民生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而传统基建发展较为完善的中东部地区则可以加快网络、通信等“新基建”,为制造业创新升级,以及知识产业、信息产业等新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硬条件。总的来说,要积极推动、科学研判、理性投资,切忌盲目跟风、脱离实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胡建兵)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推进5G新基建,“换道超车”赢先机
以新基建筑牢高质量发展之基
“一业带百业” 5G新基建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