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撤销徒有虚名的院士工作站是科学精神的回归

2020年05月14日 08:04   来源:深圳特区报   赵强

  近期,广东省科协开展了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的规范管理工作,撤销了278家“广东省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全省321家,278家被撤销,如此大刀阔斧,颇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这表明广东省在裁撤院士工作站的事上较了真,不怕伤筋动骨,只怕徒有虚名,这本身就是科学精神的回归。

  院士工作站泛滥,社会诟病已久。院士工作站,原本是组织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好创意、好形式。但是,各地方、各企业一拥而上,将创建院士工作站视为政绩,视为企业招牌,当作寻求经费与补贴的堂皇借口。于是乎,院士作为稀缺资源被争抢,很多院士工作站的实际功用被弱化,成了面子工程。据报道,截至2018年,全国已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近5000家;而直到2019年,加上外籍院士,我国两院院士的人数也仅有1700多人。

  很显然,院士工作站数量太多,院士明显不够用了。院士到了院士工作站,常常不是工作,而是站台。有媒体报道过一个可能有点极端的例子。说某位院士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建了89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有人估算,该院士即便全年无休,平均每个工作站也只能分享到他4.1天的时间。这样的工作站能做什么实际工作呢?徒有其表罢了。

  荒诞不经的数据和案例,揭开了院士工作站泛滥现象的冰山一角。其实质不仅有违创建院士工作站的良好初衷,还浪费了宝贵的公共资源,破坏了健康的学术生态。科研创新出成果非一日之功,不是种庄稼割韭菜,投入越多收获越多;院士也不是点石成金的神仙,只要请来站一站台,贴上自己高姓大名,科研成果就会泉涌而出。院士工作站的“大跃进”,本身就违背了科研规律,巨额财政投入投了下去,除了营造地方与企业科技突进的虚假繁荣之外,不仅别无收获,对科研本身更是一种巨大伤害。

  有鉴于此,对院士工作站的整治、纠偏乃至裁撤,势在必行。2019年6月,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每名未退休院士受聘的院士工作站不超过1个、退休院士不超过3个,院士在每个工作站全职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3个月。”这一规定,从源头抓起,对院士在工作站的任职做了硬性要求。与此同时,也是倒逼各个院士工作站,加强自我管理。聘不到符合条件的院士,院士工作站就不是名存实亡,而是必然身与名俱灭。

  对虚有其表的院士工作站,就是要大胆裁撤,没有什么舍不得。这不仅是为地方财政减负,也是为院士减负,更是督促地方和企业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只要严格把关,深入清理,就一定能够正本清源,让院士工作站回归科学精神的本源,真正发挥出科技的创造力、引领力。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撤销徒有虚名的院士工作站是科学精神的回归

2020-05-14 08:04 来源:深圳特区报 赵强

  近期,广东省科协开展了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的规范管理工作,撤销了278家“广东省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全省321家,278家被撤销,如此大刀阔斧,颇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这表明广东省在裁撤院士工作站的事上较了真,不怕伤筋动骨,只怕徒有虚名,这本身就是科学精神的回归。

  院士工作站泛滥,社会诟病已久。院士工作站,原本是组织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好创意、好形式。但是,各地方、各企业一拥而上,将创建院士工作站视为政绩,视为企业招牌,当作寻求经费与补贴的堂皇借口。于是乎,院士作为稀缺资源被争抢,很多院士工作站的实际功用被弱化,成了面子工程。据报道,截至2018年,全国已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近5000家;而直到2019年,加上外籍院士,我国两院院士的人数也仅有1700多人。

  很显然,院士工作站数量太多,院士明显不够用了。院士到了院士工作站,常常不是工作,而是站台。有媒体报道过一个可能有点极端的例子。说某位院士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建了89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有人估算,该院士即便全年无休,平均每个工作站也只能分享到他4.1天的时间。这样的工作站能做什么实际工作呢?徒有其表罢了。

  荒诞不经的数据和案例,揭开了院士工作站泛滥现象的冰山一角。其实质不仅有违创建院士工作站的良好初衷,还浪费了宝贵的公共资源,破坏了健康的学术生态。科研创新出成果非一日之功,不是种庄稼割韭菜,投入越多收获越多;院士也不是点石成金的神仙,只要请来站一站台,贴上自己高姓大名,科研成果就会泉涌而出。院士工作站的“大跃进”,本身就违背了科研规律,巨额财政投入投了下去,除了营造地方与企业科技突进的虚假繁荣之外,不仅别无收获,对科研本身更是一种巨大伤害。

  有鉴于此,对院士工作站的整治、纠偏乃至裁撤,势在必行。2019年6月,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每名未退休院士受聘的院士工作站不超过1个、退休院士不超过3个,院士在每个工作站全职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3个月。”这一规定,从源头抓起,对院士在工作站的任职做了硬性要求。与此同时,也是倒逼各个院士工作站,加强自我管理。聘不到符合条件的院士,院士工作站就不是名存实亡,而是必然身与名俱灭。

  对虚有其表的院士工作站,就是要大胆裁撤,没有什么舍不得。这不仅是为地方财政减负,也是为院士减负,更是督促地方和企业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只要严格把关,深入清理,就一定能够正本清源,让院士工作站回归科学精神的本源,真正发挥出科技的创造力、引领力。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