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停止动物表演体现社会文明进步

2020年04月23日 11:29   来源:东方网   付彪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宣布永久停止动物表演,今后将通过系列主题科普活动等形式介绍动物习性,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相关知识。(4月22日新华社)

  随着公众动物保护意识的提升,动物表演遭到越来越多人的抵制。因为动物表演现场游客们欢声笑语的背后,是表演动物在遭受鞭打、饥渴后训练出来的所谓技能,而不是它们的本性。近年来,一些动物园表演动物遭到伤害、虐待甚至被大批饿死的恶性事件频繁曝光。动物园被要求杜绝动物表演也有一些年头了。早在2010年,住建部就发文要求全面清理各类动物表演项目。此后又住建部多次发布“禁令”,要求禁止和取缔有悖动物园公益性质的行为。比如,2013年发布了《全国动物园发展纲要》,2017年颁布《动物园管理规范》,都明确规定动物园“严禁动物表演”和“用于商业活动”等。

  遗憾的是,停止动物表演的“禁令”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动物表演之所以“禁”而未止,不仅因为涉及主管部门众多,规范性意见本身不能成为执法依据,也因为禁止动物表演本身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正如有人表示,动物表演可以带给人们欢乐,停止动物表演意味着游客特别是孩子缺少了亲近动物、了解动物的机会。更有人质疑,这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动物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动物表演圈”,是否会被保护得更好?所以每每说到取消动物表演,总是争议声一片,最终留下“一地鸡毛”,不了了之。

  说到底,动物表演如此难以被撼动的根本原因,还是其中的经济利益。今年1月,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发布《“微笑”的背后——全球海豚娱乐业研究》报告,就道出了这项价值数十亿海豚娱乐产业背后的各种真相,揭露了一些海豚馆以动物保护、公共教育为旗号谋利的恶行——被包装成亲子乐的海豚表演,实质是一种严重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免于伤害、免于恐惧、表达正常天性,同样是动物的基本权利。抛开利益纷争,把“动物”从人类的对立面上移开,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会有一个客观的答案。

  尊重动物、善待动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尊重动物、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人类自己。人与动物能否和谐共处,最终也将反映在人与人之间能否互相尊重、和谐相处。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更是加深了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认识。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永久叫停动物表演,取而代之的是“动物科普大讲堂”,可谓是“因时而变”之举,符合广大民众的期许,也期待更多动物园跟进。

  更重要的是,“停止动物表演不只是对动物的尊重,也是动物园回归其公益属性的必经之路”——根据野生动物生活习性,还原动物生态环境,丰富动物在圈养环境中的活动内容,让动物在自然的状态下展示其天性,这其实是更好的科普。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停止动物表演体现社会文明进步

2020-04-23 11:29 来源:东方网 付彪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宣布永久停止动物表演,今后将通过系列主题科普活动等形式介绍动物习性,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相关知识。(4月22日新华社)

  随着公众动物保护意识的提升,动物表演遭到越来越多人的抵制。因为动物表演现场游客们欢声笑语的背后,是表演动物在遭受鞭打、饥渴后训练出来的所谓技能,而不是它们的本性。近年来,一些动物园表演动物遭到伤害、虐待甚至被大批饿死的恶性事件频繁曝光。动物园被要求杜绝动物表演也有一些年头了。早在2010年,住建部就发文要求全面清理各类动物表演项目。此后又住建部多次发布“禁令”,要求禁止和取缔有悖动物园公益性质的行为。比如,2013年发布了《全国动物园发展纲要》,2017年颁布《动物园管理规范》,都明确规定动物园“严禁动物表演”和“用于商业活动”等。

  遗憾的是,停止动物表演的“禁令”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动物表演之所以“禁”而未止,不仅因为涉及主管部门众多,规范性意见本身不能成为执法依据,也因为禁止动物表演本身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正如有人表示,动物表演可以带给人们欢乐,停止动物表演意味着游客特别是孩子缺少了亲近动物、了解动物的机会。更有人质疑,这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动物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动物表演圈”,是否会被保护得更好?所以每每说到取消动物表演,总是争议声一片,最终留下“一地鸡毛”,不了了之。

  说到底,动物表演如此难以被撼动的根本原因,还是其中的经济利益。今年1月,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发布《“微笑”的背后——全球海豚娱乐业研究》报告,就道出了这项价值数十亿海豚娱乐产业背后的各种真相,揭露了一些海豚馆以动物保护、公共教育为旗号谋利的恶行——被包装成亲子乐的海豚表演,实质是一种严重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免于伤害、免于恐惧、表达正常天性,同样是动物的基本权利。抛开利益纷争,把“动物”从人类的对立面上移开,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会有一个客观的答案。

  尊重动物、善待动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尊重动物、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人类自己。人与动物能否和谐共处,最终也将反映在人与人之间能否互相尊重、和谐相处。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更是加深了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认识。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永久叫停动物表演,取而代之的是“动物科普大讲堂”,可谓是“因时而变”之举,符合广大民众的期许,也期待更多动物园跟进。

  更重要的是,“停止动物表演不只是对动物的尊重,也是动物园回归其公益属性的必经之路”——根据野生动物生活习性,还原动物生态环境,丰富动物在圈养环境中的活动内容,让动物在自然的状态下展示其天性,这其实是更好的科普。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