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环评报告“抄作业”?必须一查到底

2020年04月20日 07:33   来源:人民网   沈慎

  最近,深圳市政府官方网站上公示的一份环评报告引发广泛关注。这份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出具的深圳湾航道疏浚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中,出现了“湛江”字眼三十多次,存在严重抄袭造假行为。事件经过媒体曝光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启动问责程序,项目建设被暂停,生态环境部也责成相关主管部门依法严肃查处。

   环评事关公共利益、公共安全,如此明目张胆“抄作业”、张冠李戴,出自一家权威的科研机构之手,实在让人大跌眼镜。更讽刺的是,这份环评报告经过3次挂网公示之后,最终被市民发现问题,相关部门显然不能以一句“不负责科学审查”就能推卸自己的责任。可以说,正是从编写到审查、公示,层层环节的失守失责,才最终导致了这样一份贻笑大方的抄袭之作,堂而皇之登上了政府网站。谁编写、谁把关、谁审批、谁发布,必须一查到底,才能给公众一个交代。

   作为生态保护的第一道关口,环评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近年来,一些环评文件不负责任、粗制滥造和弄虚作假现象屡有发生,这起性质恶劣的事件,再次给生态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生态环境部对2019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环评文件复核发现,在25个省(区、市)各级环评审批部门审批的335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共有15份存在环境风险预测与评价内容不全等质量问题。自2019年11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施行以来,全国共有25家环评编制单位和30名编制人员因环评文件质量问题,被采取列入失信“黑名单”和失信记分等信用管理措施。数据背后,暴露环保工作的短板,折射少数地方落实工作不力的现实。

   以环评等管理制度,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是生态治理的重要抓手,对此中央三令五申。但为何环评中弄虚作假的行为屡禁不止?表面上看是相关人员粗心大意、不负责任,根子上说是形式主义作祟。现实中,有的地方嘴上重视生态保护,但行动中却抛诸脑后,导致环评沦为“走过场”;有的上马项目时只注重快速高效,忽视程序和规则,“萝卜快了不洗泥”导致鱼目混珠、泥沙俱下。这些和中央要求格格不入,与环境保护要求相去甚远。

   生态保护不能说说而已。把环评要求落到实处,关键要走出形式主义误区,把质量标准“硬杠杠”划定出来,把监督问责的“紧箍”戴得更牢一些。一方面对于建设单位和环评编制单位,要进一步加强规范性检查和质量检查,对弄虚作假行为必须以“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另一方面要压实各级责任,对履职尽责不到位,并由此造成重大环境破坏、重大社会影响的,依法问责追责。与此同时,环境保护中的公共参与必不可少,必须进一步推进信息公开、畅通参与途径。多管齐下,才能守住环评这个关口,让弄虚作假者不敢为、不能为、无处遁形。

   生态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近年来,我国在体制机制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社会共识。现在决不能任由弄虚作假、形式主义,毁了大家的努力。出现深圳湾造假事件的确令人遗憾,除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更应该汲取深刻教训,成为举一反三、补齐短板的契机。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们希望这样贻笑大方的造假,当是最后一次。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环评报告“抄作业”?必须一查到底

2020-04-20 07:33 来源:人民网 沈慎

  最近,深圳市政府官方网站上公示的一份环评报告引发广泛关注。这份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出具的深圳湾航道疏浚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中,出现了“湛江”字眼三十多次,存在严重抄袭造假行为。事件经过媒体曝光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启动问责程序,项目建设被暂停,生态环境部也责成相关主管部门依法严肃查处。

   环评事关公共利益、公共安全,如此明目张胆“抄作业”、张冠李戴,出自一家权威的科研机构之手,实在让人大跌眼镜。更讽刺的是,这份环评报告经过3次挂网公示之后,最终被市民发现问题,相关部门显然不能以一句“不负责科学审查”就能推卸自己的责任。可以说,正是从编写到审查、公示,层层环节的失守失责,才最终导致了这样一份贻笑大方的抄袭之作,堂而皇之登上了政府网站。谁编写、谁把关、谁审批、谁发布,必须一查到底,才能给公众一个交代。

   作为生态保护的第一道关口,环评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近年来,一些环评文件不负责任、粗制滥造和弄虚作假现象屡有发生,这起性质恶劣的事件,再次给生态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生态环境部对2019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环评文件复核发现,在25个省(区、市)各级环评审批部门审批的335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共有15份存在环境风险预测与评价内容不全等质量问题。自2019年11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施行以来,全国共有25家环评编制单位和30名编制人员因环评文件质量问题,被采取列入失信“黑名单”和失信记分等信用管理措施。数据背后,暴露环保工作的短板,折射少数地方落实工作不力的现实。

   以环评等管理制度,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是生态治理的重要抓手,对此中央三令五申。但为何环评中弄虚作假的行为屡禁不止?表面上看是相关人员粗心大意、不负责任,根子上说是形式主义作祟。现实中,有的地方嘴上重视生态保护,但行动中却抛诸脑后,导致环评沦为“走过场”;有的上马项目时只注重快速高效,忽视程序和规则,“萝卜快了不洗泥”导致鱼目混珠、泥沙俱下。这些和中央要求格格不入,与环境保护要求相去甚远。

   生态保护不能说说而已。把环评要求落到实处,关键要走出形式主义误区,把质量标准“硬杠杠”划定出来,把监督问责的“紧箍”戴得更牢一些。一方面对于建设单位和环评编制单位,要进一步加强规范性检查和质量检查,对弄虚作假行为必须以“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另一方面要压实各级责任,对履职尽责不到位,并由此造成重大环境破坏、重大社会影响的,依法问责追责。与此同时,环境保护中的公共参与必不可少,必须进一步推进信息公开、畅通参与途径。多管齐下,才能守住环评这个关口,让弄虚作假者不敢为、不能为、无处遁形。

   生态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近年来,我国在体制机制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社会共识。现在决不能任由弄虚作假、形式主义,毁了大家的努力。出现深圳湾造假事件的确令人遗憾,除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更应该汲取深刻教训,成为举一反三、补齐短板的契机。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们希望这样贻笑大方的造假,当是最后一次。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