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统筹推进传统基建和新基建

2020年04月20日 07:23   来源:人民日报   殷 鹏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广为流传的话道出了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先导作用。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顺畅流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基础性条件。基础设施犹如经济社会发展的筋骨,节点布局合理、网络密度适宜、通道运行高效、传输能力符合社会需要,筋骨就强健有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就稳固有效。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设施”形式日益多样,但“基础”作用并未改变。在农业社会,水对于耕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水利设施的好坏直接决定农耕水平与农民生活质量。我国古代修建的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奠定了重要基础,对增强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工业社会,机械设备等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交通运输、管道运输、电力网络等成为重要基础设施。英国工业革命后,原有水运体系难以满足运输需要,铁路迅速发展,加速了其工业化进程。进入信息时代,数据和信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互联网成为重要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可见,基础设施只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升级,才能持续发挥支撑作用。基础设施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建设需既适应当下又面向未来,既科学安排又适度超前。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种资源要素空间分布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配置各类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水平大幅提升,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其表现之一就是城乡和区域之间基础设施发展不够均衡、人均基础设施存量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尚需时日。还应看到,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等需要,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势在必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当前,既要合理扩大基建规模,又要抓紧补齐基建短板;既要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又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只有统筹好存量与增量、传统基建与新基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才能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稳固支撑。

  近年来,党中央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谋篇布局,从“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审议通过《关于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到“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等,充分体现了统筹推进传统基建和新基建的重要思路。认真贯彻落实这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必将显著提升我国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统筹推进传统基建和新基建

2020-04-20 07:23 来源:人民日报 殷 鹏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广为流传的话道出了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先导作用。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顺畅流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基础性条件。基础设施犹如经济社会发展的筋骨,节点布局合理、网络密度适宜、通道运行高效、传输能力符合社会需要,筋骨就强健有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就稳固有效。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设施”形式日益多样,但“基础”作用并未改变。在农业社会,水对于耕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水利设施的好坏直接决定农耕水平与农民生活质量。我国古代修建的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奠定了重要基础,对增强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工业社会,机械设备等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交通运输、管道运输、电力网络等成为重要基础设施。英国工业革命后,原有水运体系难以满足运输需要,铁路迅速发展,加速了其工业化进程。进入信息时代,数据和信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互联网成为重要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可见,基础设施只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升级,才能持续发挥支撑作用。基础设施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建设需既适应当下又面向未来,既科学安排又适度超前。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种资源要素空间分布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配置各类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水平大幅提升,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其表现之一就是城乡和区域之间基础设施发展不够均衡、人均基础设施存量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尚需时日。还应看到,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等需要,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势在必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当前,既要合理扩大基建规模,又要抓紧补齐基建短板;既要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又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只有统筹好存量与增量、传统基建与新基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才能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稳固支撑。

  近年来,党中央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谋篇布局,从“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审议通过《关于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到“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等,充分体现了统筹推进传统基建和新基建的重要思路。认真贯彻落实这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必将显著提升我国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