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黄山归来不看人,看教训

2020年04月07日 07:28   来源:红网   梁勇

  进入后疫情时期,我们是那么渴望报复性消费热潮的到来。因为尽快恢复经济,需要消费给力。因此多地纷纷出台刺激消费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发放消费券,鼓励免费游等。

  这些拉动消费的举措效应明显。比如黄山市推出免费游政策后,清明假期黄山景区游客爆棚,山上人满为患,致使景区不得不采取停止售票、紧急闭园等措施限制游客客流,场面是相当的尴尬。

  黄山的做法有点像叶公好龙。一方面是如此渴望游客的到来,否则也不会推出连续两周的免费游黄山活动。另一方面,游客真正来了以后,又被汹涌如潮的阵势吓坏,然后不得不生硬地限流,拒热情的游客于景区大门之外。黄山应对报复性的游客客流显然是失策的。

  一是对居民出行意愿估计不足。黄山市为了尽快恢复旅游业,推出了为期两周的“江淮大地串门游”活动,黄山市以外的安徽省居民可享31家旅游景区门票免费政策。这个举措的出台,显然没有对安徽居民后疫情时期游黄山的意愿进行调研、分析、预判。换句话说,“江淮大地串门游”活动推出以后,对到底有多少人会到黄山市进行旅游,有关部门心中无数。这几乎是顾头不顾尾的冒险行为。心中有底,是做好景区应对客流工作的前提。底数不清,在遇到突发情况时,难免手忙脚乱,应对失措。

  二是对游客人流高峰应对不足。景区对游客客流预判不足,因而应对也就不足了。所以当报复性游客客流涌来时,黄山景区的应对有点手忙脚乱。先是因为游客进景区要核验安全码和测温,景区没有准备足够的验放通道,使得景区换乘中心游客通行缓慢。然后景区开园后,因为游客爆棚,超过景区限载量,只好紧急闭园,并连发三条微博劝阻游客进入景区。再就是因为事先没有预警,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提前分流游客,导致大量自驾车涌入景区,使景区停车场饱和,后来不得不关闭进入景区的各个高速路口,让乘兴而来的自驾游客悻悻而归。

  三是对游客旅游体验优化不足。游客是满怀希望来看山的,不是来凑热闹和看人流的。每一个游客都想获得最好的旅游体验,希望旅游过程是愉快、安全的。可清明假期的黄山景区并没有带给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从现场发回的照片看,山上几乎人满为患,水泄不通,这哪里是看山,分明是看人,这极大地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山上人流太多,很多游客又没有戴口罩,增大了疫情传播风险,给拥挤的游客带来了较大的不安全感。因为进入景区的多个高速路口关闭,兴致勃勃自驾游黄山的游客被劝回,估计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游客太多,景区工作人员估计也不会轻松。在这场看似热闹的免费游活动中,似乎没有赢家。

  黄山景区在应对报复性客流时并不成功的做法,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教训。一是我们推出促进消费举措时,一定要充分调研、分析、预判,对促进消费产生的可能后果做到心中有底。二是要充分做好应急预案,宁可将各种可能的情况估计得充分一些、严重一些,这样应对起来才会游刃有余。三是要重视消费者良好的消费体验。促进消费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要促进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可持续性。这就需要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消费服务,让消费者获得良好的消费体验,这样的消费才是有韧劲、有潜力的。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黄山归来不看人,看教训

2020-04-07 07:28 来源:红网 梁勇

  进入后疫情时期,我们是那么渴望报复性消费热潮的到来。因为尽快恢复经济,需要消费给力。因此多地纷纷出台刺激消费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发放消费券,鼓励免费游等。

  这些拉动消费的举措效应明显。比如黄山市推出免费游政策后,清明假期黄山景区游客爆棚,山上人满为患,致使景区不得不采取停止售票、紧急闭园等措施限制游客客流,场面是相当的尴尬。

  黄山的做法有点像叶公好龙。一方面是如此渴望游客的到来,否则也不会推出连续两周的免费游黄山活动。另一方面,游客真正来了以后,又被汹涌如潮的阵势吓坏,然后不得不生硬地限流,拒热情的游客于景区大门之外。黄山应对报复性的游客客流显然是失策的。

  一是对居民出行意愿估计不足。黄山市为了尽快恢复旅游业,推出了为期两周的“江淮大地串门游”活动,黄山市以外的安徽省居民可享31家旅游景区门票免费政策。这个举措的出台,显然没有对安徽居民后疫情时期游黄山的意愿进行调研、分析、预判。换句话说,“江淮大地串门游”活动推出以后,对到底有多少人会到黄山市进行旅游,有关部门心中无数。这几乎是顾头不顾尾的冒险行为。心中有底,是做好景区应对客流工作的前提。底数不清,在遇到突发情况时,难免手忙脚乱,应对失措。

  二是对游客人流高峰应对不足。景区对游客客流预判不足,因而应对也就不足了。所以当报复性游客客流涌来时,黄山景区的应对有点手忙脚乱。先是因为游客进景区要核验安全码和测温,景区没有准备足够的验放通道,使得景区换乘中心游客通行缓慢。然后景区开园后,因为游客爆棚,超过景区限载量,只好紧急闭园,并连发三条微博劝阻游客进入景区。再就是因为事先没有预警,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提前分流游客,导致大量自驾车涌入景区,使景区停车场饱和,后来不得不关闭进入景区的各个高速路口,让乘兴而来的自驾游客悻悻而归。

  三是对游客旅游体验优化不足。游客是满怀希望来看山的,不是来凑热闹和看人流的。每一个游客都想获得最好的旅游体验,希望旅游过程是愉快、安全的。可清明假期的黄山景区并没有带给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从现场发回的照片看,山上几乎人满为患,水泄不通,这哪里是看山,分明是看人,这极大地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山上人流太多,很多游客又没有戴口罩,增大了疫情传播风险,给拥挤的游客带来了较大的不安全感。因为进入景区的多个高速路口关闭,兴致勃勃自驾游黄山的游客被劝回,估计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游客太多,景区工作人员估计也不会轻松。在这场看似热闹的免费游活动中,似乎没有赢家。

  黄山景区在应对报复性客流时并不成功的做法,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教训。一是我们推出促进消费举措时,一定要充分调研、分析、预判,对促进消费产生的可能后果做到心中有底。二是要充分做好应急预案,宁可将各种可能的情况估计得充分一些、严重一些,这样应对起来才会游刃有余。三是要重视消费者良好的消费体验。促进消费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要促进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可持续性。这就需要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消费服务,让消费者获得良好的消费体验,这样的消费才是有韧劲、有潜力的。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