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分餐制”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并引发舆论广泛关注。近日,全国多地发出健康饮食倡议,号召餐饮企业推广分餐制,并采用公筷公勺制或双筷制,分餐制成文明用餐新风尚。
俗话说,病从口入。合餐制的饮食传统由来已久,“围桌而坐、举箸共食”带来了和气热闹、其乐融融的氛围,但“推杯换盏、多筷齐发”也埋下了不少卫生健康隐患。世卫组织统计数据表明,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例如极易引起胃部病变的“幽门螺旋杆菌”,就很有可能在相互夹菜中传播,“一人得病,全家传染”的例子屡见不鲜。而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很多家庭聚集性疫情的发生,也与“共餐”密不可分。
餐桌举止非小事,一筷一勺见文明。显然,相较于合餐制,分餐制更有益于健康。分餐制不仅能降低细菌、病毒传播的概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食物浪费现象,实现就餐个体的“菜品自由”。无论是就消灭新冠肺炎疫情“二度抬头”隐患而言,还是从长远的饮食文化和现代文明升级来看,分餐制都是值得大力提倡的餐桌文明新风尚。为了守护“舌尖上的文明”,这场“餐桌革命”势在必行,势在立行。
尽管积极复工的餐饮企业纷纷响应分餐制倡议,社会公众经此疫情亦有文明就餐的共识,但实际上推行分餐制并不容易。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社会就曾兴起分餐热,但当疫情退去又不了了之。“老一辈传下来的吃饭方式,突然改变接受不了”“合餐气氛更好,可以增进感情”“‘整鸡整鱼’的做菜方式不方便分餐处理”……要么碍于传统习俗和人情面子,要么习惯于热闹团圆的饮食氛围,要么觉得自己家的“小餐桌”不要紧,公众往往“好了伤疤忘了疼”,没有真正形成分餐的观念和习惯。其实,分餐制并非西方“舶来品”,在我国历史上早就存在,本就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分餐也不会分离情谊,以形式的小变化换来彼此的安康,让文明健康新理念深入千家万户,这份“爱”才更加持久醇厚。
突如其来的疫情强制性地给我们的生活按下“暂停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生活习惯中的种种问题。如今,全国复工复产重启“播放键”之时,也当成为凝聚社会共识、重塑文明生活习惯的新契机。诚然,要在国内彻底推行“分餐制”,公众观念的转变并非一日之功,餐饮企业也面临成本增加等诸多挑战,在实践和操作层面难度不小。但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做起,把疫情“倒逼”的健康习惯、文明行为长久地保持下去,让公筷、公勺成为一种常态,让卫生、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深入人心。对于餐饮企业而言,不如化被动为主动,将其作为创新升级的好契机,根据不同菜品和情况采取分餐制、公筷制、双筷制,并通过餐厅、餐桌上设置醒目标识标牌以及返券、积分、抽奖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走出一条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分餐模式“上线”,引导监督不能“下线”。日前,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官网发布《中餐分餐制、公筷制、双筷制服务规范》团体标准并实施,标志着中餐“三制”即“分餐制、公筷制、双筷制”,从行业倡议提升到标准化层次。以此次疫情为契机,不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餐桌革命”,持续跟进监管,让分餐制能真正落地生根。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