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坚决斩断涉疫物资非法利益链

2020年03月27日 07:38   来源:经济参考报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当前疫情防控毫不放松,防疫物资用品依然是“抢手货”。然而,少数不法分子趁“疫”涨价牟取暴利现象屡禁不止,口罩、额温枪、消毒液等成价格违法重灾区。此外,制售假劣也有借“疫”抬头之势。

  网民认为,部分商家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严重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大局,必须从重从快依法查处,坚决斩断涉疫物资非法利益链条。

  网民“沧浪有钓翁”表示,应持续专项整治,加强违法案件查处力度。重点查处疫情防控用品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三无”产品等各类违法行为。从严从快查处个别带头涨价、情节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重点案件,加快案件处罚进度,切实提高执法震慑。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紧密衔接,强化对违法犯罪线索的追踪溯源和联合行动,铲除违法犯罪链条。

  网民“eilleen”认为,除了专项集中整治,也应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切实有效维护市场秩序。不断完善价格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强化口罩、消毒液、抗病毒药品等重点防疫用品价格监管,对药械生产经销企业以及药店、诊所等防疫用品经营单位的价格执行情况开展检查。加强防疫期间消费预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积极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还有网民建议,加强宣传教育和社会监督,及时曝光典型案件,引导广大企业严守“合规经营、源头治理、快速响应”三条底线。鼓励各地在确保市场供应的前提下,组织经营单位开展价格诚信承诺,努力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氛围。

  (经济参考报记者 明航 整理)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政策合力纾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2020年03月26日
  • ·严打假劣农资 护航春耕生产    2020年03月24日
  • ·疫情期间切莫“病急乱投医”    2020年03月23日
  • ·禁绝野味产业须多管齐下    2020年03月20日
  • ·别让智慧社区沦为“花架子”    2020年03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坚决斩断涉疫物资非法利益链

    2020-03-27 07:38 来源:经济参考报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当前疫情防控毫不放松,防疫物资用品依然是“抢手货”。然而,少数不法分子趁“疫”涨价牟取暴利现象屡禁不止,口罩、额温枪、消毒液等成价格违法重灾区。此外,制售假劣也有借“疫”抬头之势。

      网民认为,部分商家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严重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大局,必须从重从快依法查处,坚决斩断涉疫物资非法利益链条。

      网民“沧浪有钓翁”表示,应持续专项整治,加强违法案件查处力度。重点查处疫情防控用品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三无”产品等各类违法行为。从严从快查处个别带头涨价、情节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重点案件,加快案件处罚进度,切实提高执法震慑。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紧密衔接,强化对违法犯罪线索的追踪溯源和联合行动,铲除违法犯罪链条。

      网民“eilleen”认为,除了专项集中整治,也应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切实有效维护市场秩序。不断完善价格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强化口罩、消毒液、抗病毒药品等重点防疫用品价格监管,对药械生产经销企业以及药店、诊所等防疫用品经营单位的价格执行情况开展检查。加强防疫期间消费预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积极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还有网民建议,加强宣传教育和社会监督,及时曝光典型案件,引导广大企业严守“合规经营、源头治理、快速响应”三条底线。鼓励各地在确保市场供应的前提下,组织经营单位开展价格诚信承诺,努力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氛围。

      (经济参考报记者 明航 整理)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