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消费和新基建要同频共振

2020年03月27日 07:0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新基建能够给新消费开拓更多创新空间,创造更多可能,并从基础层面进一步广泛地、根本地提升新消费的体验。让新消费和新基建同频共振,政府和市场要更紧密地协同发力,全面提升技术研发能力,还需更广泛地调动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广大建设者和参与者要始终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目标

  让消费热起来,离不开一个“新”字。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明确提出“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会议同时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要让被疫情抑制、冻结的消费重新热起来,需要合力探索新路径。其中,新消费和新基建同频共振就是一个关键之举。

  新消费和新基建具有相同的“数字”机理和“智能”内核。在线娱乐、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智慧零售等新消费业态十分依赖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和大量绿色智能产品。新型基础设施包括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多方面内容,与信息智能技术紧密关联,具有集约智能、绿色高效等特点。

  因此,新基建能够为新消费开拓更多创新空间,创造更多可能,并从基础层面进一步广泛地、根本地提升新消费体验。同时,新消费则为新基建指明了更多投资领域,明确清晰目标,进而提升新基建的整体效能。可以说,新基建让新消费更有依托,新消费则让新基建更有方向。

  让新消费和新基建同频共振,政府和市场要更紧密地协同发力。在新基建投资建设中,政府部门主要着力于总体规划设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密切留意市场的变化和声音,及时总结提炼消费新趋势,挖掘阻碍消费升级的共性难点堵点,将其作为考虑因素更充分地纳入设计方案中,着力为新消费打造更扎实的平台基础。与此同时,广大市场主体应该充分借力新基建已经或即将实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渠道,抓紧布局谋划,开发出更多更好满足大众需求的消费业态,不断推进消费扩容提质。

  让新消费和新基建融合共进,还需全面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倘若新基建缺少稳定、高效、智能的技术内涵,其所能带来的新消费必然是单一的、脆弱的、难以持续的。倘若新消费没有较强的技术根底,其所依赖和借势的新基建效能定会大大受限。现在市场上不乏一些新模式、新产品,但正是因为技术不稳、体验不佳逐渐被消费者抛弃。因此,良好的技术功底是链接新基建和新消费不可或缺的导线。

  让新消费和新基建彼此助长,还需更广泛地调动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积极性。无论是新基建还是新消费,创新活跃、机制灵活、专业细分的广大民营企业都具备较强参与力和贡献力。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对市场变化更加敏锐,他们置身于广袤丰富的经济和产业网络中,能够在投资和消费的双向高效互动中创造出更多让消费热起来的多元空间。因此,要通过持续深入的改革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让民营经济的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新消费和新基建要更好地协同发展,还需要广大建设者和参与者始终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目标。在新基建、新消费推进过程中,要避免华而不实地“走概念”,避免为了投资而投资,要将落脚点真正实打实地放在服务百姓这一初心上。如此一来,“新”有了,再加上“实”,消费回热指日可待。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董碧娟)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新消费和新基建要同频共振

2020-03-27 07:0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新基建能够给新消费开拓更多创新空间,创造更多可能,并从基础层面进一步广泛地、根本地提升新消费的体验。让新消费和新基建同频共振,政府和市场要更紧密地协同发力,全面提升技术研发能力,还需更广泛地调动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广大建设者和参与者要始终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目标

  让消费热起来,离不开一个“新”字。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明确提出“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会议同时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要让被疫情抑制、冻结的消费重新热起来,需要合力探索新路径。其中,新消费和新基建同频共振就是一个关键之举。

  新消费和新基建具有相同的“数字”机理和“智能”内核。在线娱乐、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智慧零售等新消费业态十分依赖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和大量绿色智能产品。新型基础设施包括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多方面内容,与信息智能技术紧密关联,具有集约智能、绿色高效等特点。

  因此,新基建能够为新消费开拓更多创新空间,创造更多可能,并从基础层面进一步广泛地、根本地提升新消费体验。同时,新消费则为新基建指明了更多投资领域,明确清晰目标,进而提升新基建的整体效能。可以说,新基建让新消费更有依托,新消费则让新基建更有方向。

  让新消费和新基建同频共振,政府和市场要更紧密地协同发力。在新基建投资建设中,政府部门主要着力于总体规划设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密切留意市场的变化和声音,及时总结提炼消费新趋势,挖掘阻碍消费升级的共性难点堵点,将其作为考虑因素更充分地纳入设计方案中,着力为新消费打造更扎实的平台基础。与此同时,广大市场主体应该充分借力新基建已经或即将实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渠道,抓紧布局谋划,开发出更多更好满足大众需求的消费业态,不断推进消费扩容提质。

  让新消费和新基建融合共进,还需全面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倘若新基建缺少稳定、高效、智能的技术内涵,其所能带来的新消费必然是单一的、脆弱的、难以持续的。倘若新消费没有较强的技术根底,其所依赖和借势的新基建效能定会大大受限。现在市场上不乏一些新模式、新产品,但正是因为技术不稳、体验不佳逐渐被消费者抛弃。因此,良好的技术功底是链接新基建和新消费不可或缺的导线。

  让新消费和新基建彼此助长,还需更广泛地调动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积极性。无论是新基建还是新消费,创新活跃、机制灵活、专业细分的广大民营企业都具备较强参与力和贡献力。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对市场变化更加敏锐,他们置身于广袤丰富的经济和产业网络中,能够在投资和消费的双向高效互动中创造出更多让消费热起来的多元空间。因此,要通过持续深入的改革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让民营经济的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新消费和新基建要更好地协同发展,还需要广大建设者和参与者始终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目标。在新基建、新消费推进过程中,要避免华而不实地“走概念”,避免为了投资而投资,要将落脚点真正实打实地放在服务百姓这一初心上。如此一来,“新”有了,再加上“实”,消费回热指日可待。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董碧娟)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