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禁食野味 拒绝“舌尖上的任性”

2020年02月19日 10:0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姬贺礼

  2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建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关于提请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草案的议案。

  突如其来的疫情,将多年来屡禁未绝的非法野生动物交易,推至舆论的风暴眼。尽管中间宿主还未完全确定,但这次疫情的病毒来源,也有可能和几年前的SARS一样,与野生动物有关。

  告别“茹毛饮血”状态的人类,早就体认到:食用野生动物风险很大。但放眼全球,“有钱且任性”的一小部分人,仍旧放纵口腹之欲,对野生动物必欲食之而后快。在中国,“野味产业”之庞大,触目惊心:从天上到地上,从东南到西北,裹挟着金钱与血腥的野味,吸引着任性的食客。

  虽然我国有野生动物保护法,但在落实工作中,相关环节尚付之阙如。更有甚者,不法者和监管者玩起“猫鼠游戏”,相关管理人员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报道显示,有野生动物贩子,竟堂而皇之地将一车车野生动物拉至火车站转运……

  2月2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多部门部署展开打击野生动物违规交易专项执法行动。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会议强调:有关部门要加强法律实施,加强市场监管,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市场和贸易,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2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表示,已部署启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改工作。

  重疫之下,施以重典,是对民众呼声的关切与回应。

  野生动物与疫情流行的关系,并非新知。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系主任章晓联撰文指出:病毒一般有其天然宿主,在原宿主中可能并不致病,比如蝙蝠就携带包括冠状病毒在内的很多病毒。但是以前一些不感染人类的动物病毒传播到人类新宿主后,可能会产生新毒株,从而导致人类感染、新型人类传染病暴发和流行。

  “舌尖上的任性”,与一些人的不良消费习惯以及牟利冲动有关,而相关法律的漏洞和短板,也不容忽视。对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进行全面检讨、反思,也非常有必要。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势在必行。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如果将来在执法过程中“网开一面”, 非法行为仍旧会死灰复燃。

  不容忽视的是,吃“野味”在中国有很深厚的社会土壤。民间对于“食药同源”理念的执念,让野生动物频频上了某些人的餐桌。不少食客,并不了解个中缘由,反而误以为“吃啥补啥”。他们甚至认为,越是野味,越能“养生”。这其中,也有炫耀身份的畸形消费观念在作祟。

  实际上,尽管食物的种类繁多,但营养素的种类通常只有蛋白质、脂类、维生素、水等六类。另外,人们能吃得到的野生动物,基本上都是非法所得,未经严格的检验检疫过程。更要命的是,人们在诱捕这些动物的时候,通常会下致命性很强的毒药。所以,倘若食用这些野味,非但谈不上“养生”,反倒是“害生”。

  “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周易》中的这番表述,将说话谨慎、饮食有节视为重要准则。节制饮食的关键,在控制食欲,进而有益于健康。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在更深的层面,体现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态度。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禁食野味 拒绝“舌尖上的任性”

2020-02-19 10:0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姬贺礼

  2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建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关于提请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草案的议案。

  突如其来的疫情,将多年来屡禁未绝的非法野生动物交易,推至舆论的风暴眼。尽管中间宿主还未完全确定,但这次疫情的病毒来源,也有可能和几年前的SARS一样,与野生动物有关。

  告别“茹毛饮血”状态的人类,早就体认到:食用野生动物风险很大。但放眼全球,“有钱且任性”的一小部分人,仍旧放纵口腹之欲,对野生动物必欲食之而后快。在中国,“野味产业”之庞大,触目惊心:从天上到地上,从东南到西北,裹挟着金钱与血腥的野味,吸引着任性的食客。

  虽然我国有野生动物保护法,但在落实工作中,相关环节尚付之阙如。更有甚者,不法者和监管者玩起“猫鼠游戏”,相关管理人员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报道显示,有野生动物贩子,竟堂而皇之地将一车车野生动物拉至火车站转运……

  2月2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多部门部署展开打击野生动物违规交易专项执法行动。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会议强调:有关部门要加强法律实施,加强市场监管,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市场和贸易,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2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表示,已部署启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改工作。

  重疫之下,施以重典,是对民众呼声的关切与回应。

  野生动物与疫情流行的关系,并非新知。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系主任章晓联撰文指出:病毒一般有其天然宿主,在原宿主中可能并不致病,比如蝙蝠就携带包括冠状病毒在内的很多病毒。但是以前一些不感染人类的动物病毒传播到人类新宿主后,可能会产生新毒株,从而导致人类感染、新型人类传染病暴发和流行。

  “舌尖上的任性”,与一些人的不良消费习惯以及牟利冲动有关,而相关法律的漏洞和短板,也不容忽视。对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进行全面检讨、反思,也非常有必要。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势在必行。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如果将来在执法过程中“网开一面”, 非法行为仍旧会死灰复燃。

  不容忽视的是,吃“野味”在中国有很深厚的社会土壤。民间对于“食药同源”理念的执念,让野生动物频频上了某些人的餐桌。不少食客,并不了解个中缘由,反而误以为“吃啥补啥”。他们甚至认为,越是野味,越能“养生”。这其中,也有炫耀身份的畸形消费观念在作祟。

  实际上,尽管食物的种类繁多,但营养素的种类通常只有蛋白质、脂类、维生素、水等六类。另外,人们能吃得到的野生动物,基本上都是非法所得,未经严格的检验检疫过程。更要命的是,人们在诱捕这些动物的时候,通常会下致命性很强的毒药。所以,倘若食用这些野味,非但谈不上“养生”,反倒是“害生”。

  “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周易》中的这番表述,将说话谨慎、饮食有节视为重要准则。节制饮食的关键,在控制食欲,进而有益于健康。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在更深的层面,体现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态度。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