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是谁在为“撒欢特权”开门?

2020年01月19日 06:45   来源:红网   段官敬

  “赶着周一闭馆,躲开人流,去故宫撒欢儿。”如果不是微博上这句话,可能公众都还不知道有人竟然能堂而皇之开车进故宫“撒欢”。众所周知,2013年法国前总统奥朗德来故宫参观,也只能是步行;哪怕81岁的印度总理辛格行动不便,也是乘坐从钓鱼台国宾馆借来的电瓶车。“故宫禁车”显然是一条铁律与规矩,更是一根对文化尊重的原则底线。

  之前,《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讲述了一群可爱的人为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付出的辛酸努力,收割了不少感动与支持,引发了公众对文化尊重与推崇的情感认同。如今,“去故宫撒欢儿”的扎眼举动,让人倍感恶心与反胃,是赤裸裸挑战公众对文化遗产呵护的集体意识。正如有网友提到,“若被外国嘉宾知道,会不会感觉很无语”。故宫的一砖一瓦皆弥足珍贵,“故宫禁车”人人都得砥砺与坚守,没有谁是个例外。

  从中可以窥视,当事人自认为“高人一等”的特权思想和践踏底线的盲目狂欢。更为重要一点,故宫早已不再是封建皇权的象征,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明显出格的做法,倾轧“人人平等”的法律信守,很难不让人产生与“封建特权思想”相关的猜想。换而言之,承载在故宫身上的现代价值与理念共识不容被损毁与“乱入”。想必,这才是舆论无法平息、网友愤怒不已的原因所在。

  有人能进故宫撒欢,就必定有人在为其开门。故宫博物院事发后发布的“致歉”表态,显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首先,当事人究竟是如何开车进故宫的?到底是谁打的招呼、开的“后门”?里面有没有潜规则?再次,“故宫撒欢”是不是第一次?要不要以此为教训,开展一次排查,堵塞漏洞、以绝后患?唯有这些问题都能拉直,方能熨平公众心中的义愤。

  由此联想到“上海机场特种车接机事件”,在特权思想刺痛公众神经的斡旋中,相关部门深入调查与精准问责的态度,故而挽回了信誉、平息了舆论。所见,面对“进故宫撒欢”的恶行,想都不想“我错了”、张口就来“下次改”,找不准主动作为与深刻反省的核心抓手,实难让公众买账。从这点出发,相关部门还是要汲取教训,从实调查事件真相,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从而严惩罚涉嫌为特权思想开绿灯的人,并举一反三、强化建制,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情发生。

  进故宫撒欢可恶,为“特权”开绿灯更可恨。公众期待一个真相,还给文化尊重与法律意识一个解释。故宫博物院官方的回应,掩盖了问题的本质,只会让人浮想联翩。相对谴责当事人“无知无畏”的丑态,人们更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推手”在为“小丑登堂入室”掩护,中间又有什么样不可告人的秘密。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是谁在为“撒欢特权”开门?

2020-01-19 06:45 来源:红网 段官敬

  “赶着周一闭馆,躲开人流,去故宫撒欢儿。”如果不是微博上这句话,可能公众都还不知道有人竟然能堂而皇之开车进故宫“撒欢”。众所周知,2013年法国前总统奥朗德来故宫参观,也只能是步行;哪怕81岁的印度总理辛格行动不便,也是乘坐从钓鱼台国宾馆借来的电瓶车。“故宫禁车”显然是一条铁律与规矩,更是一根对文化尊重的原则底线。

  之前,《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讲述了一群可爱的人为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付出的辛酸努力,收割了不少感动与支持,引发了公众对文化尊重与推崇的情感认同。如今,“去故宫撒欢儿”的扎眼举动,让人倍感恶心与反胃,是赤裸裸挑战公众对文化遗产呵护的集体意识。正如有网友提到,“若被外国嘉宾知道,会不会感觉很无语”。故宫的一砖一瓦皆弥足珍贵,“故宫禁车”人人都得砥砺与坚守,没有谁是个例外。

  从中可以窥视,当事人自认为“高人一等”的特权思想和践踏底线的盲目狂欢。更为重要一点,故宫早已不再是封建皇权的象征,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明显出格的做法,倾轧“人人平等”的法律信守,很难不让人产生与“封建特权思想”相关的猜想。换而言之,承载在故宫身上的现代价值与理念共识不容被损毁与“乱入”。想必,这才是舆论无法平息、网友愤怒不已的原因所在。

  有人能进故宫撒欢,就必定有人在为其开门。故宫博物院事发后发布的“致歉”表态,显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首先,当事人究竟是如何开车进故宫的?到底是谁打的招呼、开的“后门”?里面有没有潜规则?再次,“故宫撒欢”是不是第一次?要不要以此为教训,开展一次排查,堵塞漏洞、以绝后患?唯有这些问题都能拉直,方能熨平公众心中的义愤。

  由此联想到“上海机场特种车接机事件”,在特权思想刺痛公众神经的斡旋中,相关部门深入调查与精准问责的态度,故而挽回了信誉、平息了舆论。所见,面对“进故宫撒欢”的恶行,想都不想“我错了”、张口就来“下次改”,找不准主动作为与深刻反省的核心抓手,实难让公众买账。从这点出发,相关部门还是要汲取教训,从实调查事件真相,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从而严惩罚涉嫌为特权思想开绿灯的人,并举一反三、强化建制,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情发生。

  进故宫撒欢可恶,为“特权”开绿灯更可恨。公众期待一个真相,还给文化尊重与法律意识一个解释。故宫博物院官方的回应,掩盖了问题的本质,只会让人浮想联翩。相对谴责当事人“无知无畏”的丑态,人们更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推手”在为“小丑登堂入室”掩护,中间又有什么样不可告人的秘密。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