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决胜战

2020年01月13日 07:05   来源:广州日报   张冬梅

  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

  徐祥临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党校创新工程即高端智库“深化农村改革”项目首席专家,三农问题专家

  陈鸿宇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理论研究

  罗明忠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决策咨询重点基地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执行主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本期《理论周刊》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教授、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徐祥临教授、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教授、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罗明忠教授,围绕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张冬梅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罗明忠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决策咨询重点基地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执行主任

  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

  徐祥临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党校创新工程即高端智库“深化农村改革”项目首席专家,三农问题专家

  陈鸿宇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理论研究

  为世界扶贫减贫事业提供中国样本、中国经验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脱贫攻坚在我国发展大局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如何认识其对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意义?

  魏后凯:全面小康跟大规模绝对贫困二者不能同时存在。这就要求现有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贫困县要全部摘帽,要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它对中国、对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看到,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它的影响是全局深远的,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关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要看到,中国减贫对世界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可见,中国减贫对世界的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且这个贡献是得到联合国、得到世界公认的。

  徐祥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一个承诺,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它是由我们的国家性质、党的宗旨、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必须完成的任务。其意义在于,它体现了我们党的先进性,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世界而言,我国的脱贫攻坚,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扶贫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样本、中国经验。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如何把握脱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联系?

  魏后凯:实际上,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底线要求,它也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要是区域性整体贫困解决不了,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那就不能说实现了全面小康。只有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才有可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也是我所说的底线要求的内涵所在。换句话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也是它的一个基础。只有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我们才有可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陈鸿宇:从理论逻辑看,全面小康,既包括人群的全面,还包括领域的全面。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不能有的人小康了,有的人没小康;不能一些地方小康了,一些地方没小康;不能从事非农产业的小康了,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没小康。所以,全面小康的题中应有之义,本就表明脱贫攻坚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从实践逻辑看,全面小康有它一系列的成体系的具体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标,包括经济、社会、环保等指标。要达到这些指标,要实现全面小康,其中最大的影响因子或者说最明显的短板就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特别是绝对贫困地区和绝对贫困人口。因此,这要作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点来抓。因此,我们必须要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罗明忠:全面小康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取决于脱贫攻坚战能否打赢。首先,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不解决此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从谈起;其次,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蕴含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需要脱贫攻坚。只有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解决好贫困人口生产生活问题,满足贫困人口追求幸福的基本要求,才能凸显全面小康社会成色,让人民群众满意、国际社会认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前景如何?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气、信心、力量何来?

  魏后凯:经过这些年脱贫攻坚的实践,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从当前的脱贫攻坚进程看,按照现在的推进速度,根据中央和地方投入的力度以及社会参与程度,我认为到2020年底,要实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脱贫的目标,应该是有保障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个任务还是相当的艰巨,还有很多的短板需要我们去弥补,还有很多薄弱的环节需要我们去加强。

  罗明忠: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一定能够实现。从贫困现实看,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减贫人口超1000万,2020年的贫困人口只余下不到660万,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从经济发展看,目前我国经济虽然面临不少挑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仍然保持稳定健康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从政治层面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问题,扶贫理念得到更新,扶贫干部得到锻炼,众志成城,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坚实的政治基础;从社会层面看,我国现代化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和谐稳定,脱贫攻坚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打赢脱贫攻坚战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当然,我们也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剩余的还未脱贫的人口虽然数量不大,但难度更大,需要汇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攻克难关。

  做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关键时刻。在您看来,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当前的关键或者说重点是什么?又要注意哪些问题?

  魏后凯:2020年,我们要实现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重点是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剩余的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还没摘帽的剩余的贫困县要摘帽。首先就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二是要巩固我们的脱贫成果,要防止已脱贫的人口返贫,还要防止新发生贫困人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我们脱贫的质量,增强脱贫的可持续性。这要求,两个方面要统筹协调起来,既要两手抓,还要两手都要硬,既要解决现有贫困问题,同时还要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

  同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要真脱贫、脱真贫,要使脱贫没有水分,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这意味着,要严格脱贫的标准,既不能降低标准,也不能拔高标准。二是脱贫的可持续性问题。比如,有些地方已经脱贫了,但缺少产业的支撑;有些地方的农民主要是靠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有的地方高度依赖财政的转移支付的收入,等等。因此,要提升脱贫的可持续性,就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也就是说,农村应该建立一个富民产业、扶贫长效产业。只有农村有产业支撑,才有就业岗位,才有就业机会,才能为农民的持续稳定增收提供坚实的支撑。

  徐祥临: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解决长期的相对贫困问题。2020年可以看作一个过渡年,是将当前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大局结合起来,之后转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新阶段。接下来,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然后为下一步把整个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解决好,需要加以研究。

  陈鸿宇: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在思想上要把握好标准,要把牢质量。要以高质量脱贫作为我们整个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的一个工作主题,其重点在于补齐短板,形成可持续的脱贫机制,要防止返贫,不降低也不拔高标准,靠质量说话。第二,要重点攻克发展进程中的那些坚中之坚、困中之困,特别是连片的、重点的、边缘的一些贫困区,如一些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一部分纯农业(纯农牧、纯林、纯渔等)的乡村地带,像这样的地方要重点关注,帮助他们找到发展出路。第三,要加快补齐短板,将“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到位。要让贫困地区、贫困村基层治理、基层党建、人居环境改善等各方面做得更好,补齐短板。

  罗明忠:当前的重点是精准扶贫的再具体和扶贫政策的再优化。必须关注以下问题:一是干部群众要避免放松懈怠;二是如何进一步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要对这些群体的致贫原因进行精准识别,为扶贫政策优化提供依据;三是扶贫政策的进一步优化,减少一些不匹配的政策,集中主要资源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根据贫困人口的特点精准分类、精细施策,坚持贫困人口自主脱贫、帮扶脱贫和社会兜底等多措并举,尤其是要激发其脱贫的志向。

  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必须久久为功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如何理解其内涵及意义?

  魏后凯:反贫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当我们解决了现有标准下的绝对贫困问题,往后走,中国的反贫困将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向解决相对贫困。相对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它可能是长期存在的。所以,才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个人认为,2020年以后,我们的反贫困政策要实现三转变:一是从绝对贫困治理到相对贫困治理;二是从收入贫困治理到多维贫困治理;三是要统筹城乡贫困,从超常规的脱贫攻坚转向常规性的贫困治理。所以,这就要求一定要建立一个减少相对贫困(其中既包括农村贫困也包括城市贫困)的长效机制。

  陈鸿宇:要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其实是对我们脱贫攻坚这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是一个更系统更长久的一项复杂工程,必须久久为功。社会前进发展,相对贫困的标准也不断变化,因其标准是动态的,所以工作难度更大,时间很长,对我们来说是一场持久战。并且,因为有各种客观的外界原因,如疾病、自然灾害等,它意味着导致贫困的根源可能是永远存在的。

  还要看到,解决相对贫困它关系到很多方面,关系到我们要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长远发展目标,关系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关系到城乡二元结构能不能逐渐被化解,并且逐渐实现城乡融合,最后关系到能否走向共同富裕。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要求做好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物质准备和组织准备,因此就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为此,我们要坚持“三个不变”,即扶贫攻坚的机制不变、力度不减、队伍不散。

  罗明忠: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以绝对贫困为标准的,并不意味着我国不存在贫困问题了,事实上相对贫困问题仍将长期存在,这就需要建立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与绝对贫困相比,相对贫困具有人口基数大、贫困维度广、致贫风险高等特点,也在持续增收、多维贫困、内生动力、体制机制等方面面临诸多难点,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攻克的难关。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包括贫困人口返贫防范机制和动态脱贫机制,其核心是缓解和缩小城乡差距,根本在于基本制度的建立。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是彻底解决我国贫困问题的重要路径,对于应对2020年之后的贫困问题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关键要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未来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您认为重点要做好哪些工作?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着力?

  魏后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其实就是脱贫的可持续性问题。所谓脱贫,首先要增加贫困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这一点很重要。其实,教育扶贫、保障扶贫等工作,都是为了增加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还要有产业支撑,实现稳定的就业,增加收入来源,实现产业富民。此外,要通过深化改革,拓展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来源,形成稳定的、多元化的农民增收渠道。这涉及如何把资源变成资本进而转化成财富,打通资源转变为财富的渠道的问题。

  徐祥临:未来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断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最根本的是要解决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问题。不再依靠输血、帮扶的办法,更多地依靠农村农民的内生动力来解决发展问题。要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共享现代化的发展成果,而且发展成果的获得不是依靠别人给予,而是通过他们自己奋斗出来的。

  将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说到底是要把党中央对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落到实处。为此,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这是解决长期相对贫困问题,激发农民内生动力的一个根本的制度设计。而且,将农民组织起来,一直以来也是我们党的一项看家本领。之前,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这两个条例,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农民的力量凝聚起来。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其切入点说到底,就是要发挥我们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然后把农民组织起来,让农民掌握进入市场的主动权。

  陈鸿宇:当前阶段的重点是要走向开发式扶贫。要通过开发式扶贫跟我们的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其中关于产业兴旺的要求结合起来。所以,要始终坚持抓产业,以产业为基、以产业造血是我们下一步解决相对贫困的最根本的或者说首要的要求。不可能一直靠输血,而只有有了产业才能有开发,才能真正提供造血功能。并且,开发式扶贫靠产业,它也体现了政府主导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相结合的基本方向。当然,各地发展产业要因地制宜,一定要由市场来配置资源、跟着市场走,同时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罗明忠:未来的脱贫工作要聚焦于返贫防范机制、脱贫模式持续性、精英人才注入和社会总动员等四方面的工作,以增强贫困人口创造收入的能力和机会。首先,建立脱贫返贫防范机制。要从根子上保证贫困户脱贫而不返贫,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根据乡村振兴“20字”方针的要求,以产业振兴让更多的群众就近就地实现更高质量的创业就业,依靠自身的努力摆脱贫困实现生活富裕。其次,脱贫模式持续性。既往脱贫工作中涌现出了多元的有效的脱贫模式。脱贫非一天之功,匹配的模式要实现脱贫的可持续。再次,精英人才注入。要让更多有一技之长、愿意发展农村、热爱农村、熟悉农村的人才扎根农村,培育更多高素质的职业农民,为实现脱贫的可持续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社会总动员力量的维系。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扶贫及脱贫救助机制,解决好相对贫困、潜在贫困和返贫贫困群众的综合性帮扶工作,构筑具有时代意义的综合性保障机制。当然,在对口扶贫中也要明确双向责任,最为根本的是要激发贫困地区政府和群众脱贫的决心、信心,最大限度避免社会排斥现象,让贫困地区和群众最终实现自我脱贫。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决胜战

2020-01-13 07:05 来源:广州日报 张冬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