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权健案宣判,乱象仍需根治

2020年01月09日 07:1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翟永冠、郭方达

  8日,权健案在天津市依法公开宣判,被告单位权健自然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及被告人束昱辉等12人均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依法判处被告单位权健公司罚金人民币一亿元,判处被告人束昱辉有期徒刑九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万元。

  自权健事件曝光以来,有关部门一系列雷霆行动确实令观者大呼称快,此案宣判,也无异于给保健品市场乱象鸣钟。

  从“祖传秘方”到“中西结合”,从“绿色天然”到“前沿科学”,部分不良商家通过虚假宣传、消费欺诈,诱导部分缺乏医学常识或病急乱投医的人上当受骗;披着直销的皮,背地里却干着“拉人头”“招下线”的传销勾当;死缠烂打,专挑中老年人下手,掏空养老的钱袋子……这些保健品市场乱象如今仍未绝迹。

  虚假保健产品的受害对象,多集中于老人、病人、低收入者等社会群体。在一些地方,甚至形成“亲戚朋友互相骗”的态势。

  分析需求、看人下套、精准诈骗……不法分子无孔不入,找准受害者的弱点痛点,把利润当作经营的唯一标尺,躺在非法所得上洋洋自得,却不知是损人害己、自掘坟墓。

  究其根本,是准入门槛、审批标准等方面的力有不逮,也是部分地方监管的“主动失明”。

  产品如何获得审批?是否符合技术标准?生产过程是否规范?销售方式是否违规?消费者使用是否有效?投诉渠道是否畅通?

  或是贴身,或是口服,与群众健康息息相关的保健品容不得任一环节的丝毫马虎。

  面对弊病,既要有大刀阔斧的果断,也要有绣花的耐心。在打破既有利益链条的同时,应当把群众的生理心理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尤其是对遭受欺骗还信以为真的群众,更应慢下心来,以科学负责的态度进行引导。

  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四个最严”的重拳之下,如今保健品市场治理成效初显,但还需釜底抽薪,彻底净化。

  权健也好,其他不良厂商也好,打着保健的旗子,钻着人心的空子,用虚假宣传和劣质产品堆砌自己的“商业大厦”,倾覆倒塌只是时间问题。

  监管不能缺位,相关部门也不能抽一鞭走一步。把清理乱象作为一项长期工作,铲除乱象滋生的根基,让黑心厂商无地可立、无枝可依,是从源头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财产权益的必要选择。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权健案宣判,乱象仍需根治

2020-01-09 07:1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8日,权健案在天津市依法公开宣判,被告单位权健自然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及被告人束昱辉等12人均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依法判处被告单位权健公司罚金人民币一亿元,判处被告人束昱辉有期徒刑九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万元。

  自权健事件曝光以来,有关部门一系列雷霆行动确实令观者大呼称快,此案宣判,也无异于给保健品市场乱象鸣钟。

  从“祖传秘方”到“中西结合”,从“绿色天然”到“前沿科学”,部分不良商家通过虚假宣传、消费欺诈,诱导部分缺乏医学常识或病急乱投医的人上当受骗;披着直销的皮,背地里却干着“拉人头”“招下线”的传销勾当;死缠烂打,专挑中老年人下手,掏空养老的钱袋子……这些保健品市场乱象如今仍未绝迹。

  虚假保健产品的受害对象,多集中于老人、病人、低收入者等社会群体。在一些地方,甚至形成“亲戚朋友互相骗”的态势。

  分析需求、看人下套、精准诈骗……不法分子无孔不入,找准受害者的弱点痛点,把利润当作经营的唯一标尺,躺在非法所得上洋洋自得,却不知是损人害己、自掘坟墓。

  究其根本,是准入门槛、审批标准等方面的力有不逮,也是部分地方监管的“主动失明”。

  产品如何获得审批?是否符合技术标准?生产过程是否规范?销售方式是否违规?消费者使用是否有效?投诉渠道是否畅通?

  或是贴身,或是口服,与群众健康息息相关的保健品容不得任一环节的丝毫马虎。

  面对弊病,既要有大刀阔斧的果断,也要有绣花的耐心。在打破既有利益链条的同时,应当把群众的生理心理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尤其是对遭受欺骗还信以为真的群众,更应慢下心来,以科学负责的态度进行引导。

  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四个最严”的重拳之下,如今保健品市场治理成效初显,但还需釜底抽薪,彻底净化。

  权健也好,其他不良厂商也好,打着保健的旗子,钻着人心的空子,用虚假宣传和劣质产品堆砌自己的“商业大厦”,倾覆倒塌只是时间问题。

  监管不能缺位,相关部门也不能抽一鞭走一步。把清理乱象作为一项长期工作,铲除乱象滋生的根基,让黑心厂商无地可立、无枝可依,是从源头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财产权益的必要选择。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