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认清所谓春运抢票“加速包”的本质

2019年12月30日 11:19   来源:东方网   王凯磊

  调查发现,无论哪款软件,最终都要在12306系统排队,加速包只是提高了抢票成功的概率,并不能保证一定抢到票。(12月29日中国新闻网)

  车票作为公共有价凭证,到底适不适合竞价模式,仍处于模糊地带。稀缺资源往往伴随着各方“竞价”,简而言之即收取相应的“加速费”“中介费”“服务费”等。但无论花样百出的第三方软件冠以何种噱头,如“加速包”“VIP”“光速”等吸引购买者眼球的词汇,其实都脱离不了价高者获得商品的本质。市场的公平以及春运回乡的可能,都受到了加价购票的挑衅。

  抢票成功率与加价金额未成体系,“幌子效应”掩盖其实。究其根本,第三方软件的抢票方式就是利用程序软件来不断刷新网站余票信息,并查询到所购买的车次是否有人退票,一旦有人退票就立即“捡漏”。众多乘客直呼就算加价了也买不到车票,因为其本质就是“捡漏”行为,压根无法保证购票成功率。对于重点车次关键区段的车票,春运期间本就“一票难求”,就算你是“人民币玩家”,想等待他人退票来“捡漏”,面临的结果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里加价的金额与实际抢票的成功率无法建立相应等式,那么在此基础上所分的各加价等级——20元、30元、40元、50元——也只是一个假意让人信服的幌子罢了。

  就其本质而言,抢票软件无论是增加带宽还是高速下单,都只是拼速度,而非真正的优先。如果12306没有余票放出,即使购买相应的加速服务也无济于事。就算最终抢到票,其实也不能确定是不是这项服务起了作用,“优先出票权”更像“治不好全额退款”的秘方一样,只能是个心理安慰,而不能作为救命稻草。

  许多民众会气愤所谓的成功率并不等于成功,“加速包抢不过手动买票”,其实这本就是一个加速悖论。利用软件进行网速扩容,只是增加了“捡漏”的速度,但车票大盘整体是一个固态定值,多方加速软件同时刷票来试图“捡漏”,反而会造成购票的拥堵现象。而且12306也会监控同个IP频繁刷票的异常行为,进而对账号冻结来维护市场公平。因此,这场加价博弈难逃利用民众的“囚徒效应”来牟取利益的本质,加价是否等同于加速仍是一道否定题,甚至还会出现“减速”现象。

  有偿抢票悖离了市场经济的该有秩序,很大程度消费了民众的心理。如何在市场竞争与社会公平之间探寻平衡,如何对有限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监管部门还需推出相应制度来划出一道分水岭作为购票红线。如何肃清花样百出的抢票软件,如何规避阶梯式抢票收费的非法市场规则,还需多方合力打出一套组合拳。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认清所谓春运抢票“加速包”的本质

2019-12-30 11:19 来源:东方网

  调查发现,无论哪款软件,最终都要在12306系统排队,加速包只是提高了抢票成功的概率,并不能保证一定抢到票。(12月29日中国新闻网)

  车票作为公共有价凭证,到底适不适合竞价模式,仍处于模糊地带。稀缺资源往往伴随着各方“竞价”,简而言之即收取相应的“加速费”“中介费”“服务费”等。但无论花样百出的第三方软件冠以何种噱头,如“加速包”“VIP”“光速”等吸引购买者眼球的词汇,其实都脱离不了价高者获得商品的本质。市场的公平以及春运回乡的可能,都受到了加价购票的挑衅。

  抢票成功率与加价金额未成体系,“幌子效应”掩盖其实。究其根本,第三方软件的抢票方式就是利用程序软件来不断刷新网站余票信息,并查询到所购买的车次是否有人退票,一旦有人退票就立即“捡漏”。众多乘客直呼就算加价了也买不到车票,因为其本质就是“捡漏”行为,压根无法保证购票成功率。对于重点车次关键区段的车票,春运期间本就“一票难求”,就算你是“人民币玩家”,想等待他人退票来“捡漏”,面临的结果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里加价的金额与实际抢票的成功率无法建立相应等式,那么在此基础上所分的各加价等级——20元、30元、40元、50元——也只是一个假意让人信服的幌子罢了。

  就其本质而言,抢票软件无论是增加带宽还是高速下单,都只是拼速度,而非真正的优先。如果12306没有余票放出,即使购买相应的加速服务也无济于事。就算最终抢到票,其实也不能确定是不是这项服务起了作用,“优先出票权”更像“治不好全额退款”的秘方一样,只能是个心理安慰,而不能作为救命稻草。

  许多民众会气愤所谓的成功率并不等于成功,“加速包抢不过手动买票”,其实这本就是一个加速悖论。利用软件进行网速扩容,只是增加了“捡漏”的速度,但车票大盘整体是一个固态定值,多方加速软件同时刷票来试图“捡漏”,反而会造成购票的拥堵现象。而且12306也会监控同个IP频繁刷票的异常行为,进而对账号冻结来维护市场公平。因此,这场加价博弈难逃利用民众的“囚徒效应”来牟取利益的本质,加价是否等同于加速仍是一道否定题,甚至还会出现“减速”现象。

  有偿抢票悖离了市场经济的该有秩序,很大程度消费了民众的心理。如何在市场竞争与社会公平之间探寻平衡,如何对有限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监管部门还需推出相应制度来划出一道分水岭作为购票红线。如何肃清花样百出的抢票软件,如何规避阶梯式抢票收费的非法市场规则,还需多方合力打出一套组合拳。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