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抢票软件野蛮生长,算不算“黄牛”?

2019年12月30日 07:17   来源:红网   徐林生

  2020年春运快要开始了,抢票软件“大显身手”的时候又到了。依赖抢票软件购买回家火车票,成了许多“城漂”的习惯。记者调查发现,提供抢票网络服务的第三方平台有60个,加速包价格从20元至120元不等。尽管暗藏猫腻,网友吐槽不少,仍然备受欢迎。

  春运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滋生了巨大购票需求,也催生了最大倒票“黄牛”群体。过去,“黄牛”倒卖火车票多采用“苦肉计”,自己或雇人在售票窗口漏夜排队买好某些热门车票后,再加价转手他人牟利。这种扰乱购票秩序的行为,被法律明令禁止,每年都有大批“黄牛”被绳之以法。

  2010年12306网络购票系统开通,2012年元旦始实行乘坐火车实名制购票。这些措施,大大压制了“黄牛”倒票空间。不过,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抢票软件应势而生,且迭代迅速,野蛮生长,成为近年春运舆论热议话题。这种披上“高科技马甲”的软件,一直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算不算“黄牛”就是舆论争议焦点。

  主张抢票软件不是“黄牛”的观点认为,在实名制条件下,抢票软件及其平台没有囤票事实,其通过技术手段加速抢票与其他人的网络购票行为并无二致。其实,纠缠有无囤票意义不大,有无造成实质性危害,才是衡量问题关键。而抢票软件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首先,抢票软件未经主管机构许可,开展以盈利为目的的抢票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者,涉嫌非法经营;其次,越来越多的软件加入抢票,极易产生“囚徒效应”,公众纷纷依赖抢票软件,无端加大他人购票难度,并不公平;第三,无论哪款软件,都要在12306购票系统排队,无法保证100%抢票成功,那么,购买加速包的钱可能“打水漂”,平台难脱诈骗嫌疑。

  日前,江西青年刘某“倒卖火车票”案件二审在南昌铁路中院开庭。刘某一审被判犯“倒卖火车票”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该案争议焦点是,刘某利用第三方购票平台有偿替人抢票,算不算“非法经营”。其辩护人认为,在实名制条件下,刘某的倒卖行为,实际与第三方购票平台抢票业务性质一样,不该受到惩罚。

  这个案件二审还未宣判,但引发的争议值得深思。个人利用抢票软件有偿替人抢票就是“黄牛”,而第三方平台直接收费帮人抢票则平安无事,这于法于理都难以自圆。结合上述抢票软件带来的危害,主管部门有必要将其归入“黄牛”之列,予以规范。一方面,要升级12306系统防范措施,尽量堵截来自第三方平台抢票;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堵塞法律漏洞,出台“法律补丁”,厘清罪与非罪界限,抑制披着各种“马甲”的抢票行为,为社会创造公平购票环境。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抢票软件野蛮生长,算不算“黄牛”?

2019-12-30 07:17 来源:红网

  2020年春运快要开始了,抢票软件“大显身手”的时候又到了。依赖抢票软件购买回家火车票,成了许多“城漂”的习惯。记者调查发现,提供抢票网络服务的第三方平台有60个,加速包价格从20元至120元不等。尽管暗藏猫腻,网友吐槽不少,仍然备受欢迎。

  春运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滋生了巨大购票需求,也催生了最大倒票“黄牛”群体。过去,“黄牛”倒卖火车票多采用“苦肉计”,自己或雇人在售票窗口漏夜排队买好某些热门车票后,再加价转手他人牟利。这种扰乱购票秩序的行为,被法律明令禁止,每年都有大批“黄牛”被绳之以法。

  2010年12306网络购票系统开通,2012年元旦始实行乘坐火车实名制购票。这些措施,大大压制了“黄牛”倒票空间。不过,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抢票软件应势而生,且迭代迅速,野蛮生长,成为近年春运舆论热议话题。这种披上“高科技马甲”的软件,一直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算不算“黄牛”就是舆论争议焦点。

  主张抢票软件不是“黄牛”的观点认为,在实名制条件下,抢票软件及其平台没有囤票事实,其通过技术手段加速抢票与其他人的网络购票行为并无二致。其实,纠缠有无囤票意义不大,有无造成实质性危害,才是衡量问题关键。而抢票软件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首先,抢票软件未经主管机构许可,开展以盈利为目的的抢票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者,涉嫌非法经营;其次,越来越多的软件加入抢票,极易产生“囚徒效应”,公众纷纷依赖抢票软件,无端加大他人购票难度,并不公平;第三,无论哪款软件,都要在12306购票系统排队,无法保证100%抢票成功,那么,购买加速包的钱可能“打水漂”,平台难脱诈骗嫌疑。

  日前,江西青年刘某“倒卖火车票”案件二审在南昌铁路中院开庭。刘某一审被判犯“倒卖火车票”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该案争议焦点是,刘某利用第三方购票平台有偿替人抢票,算不算“非法经营”。其辩护人认为,在实名制条件下,刘某的倒卖行为,实际与第三方购票平台抢票业务性质一样,不该受到惩罚。

  这个案件二审还未宣判,但引发的争议值得深思。个人利用抢票软件有偿替人抢票就是“黄牛”,而第三方平台直接收费帮人抢票则平安无事,这于法于理都难以自圆。结合上述抢票软件带来的危害,主管部门有必要将其归入“黄牛”之列,予以规范。一方面,要升级12306系统防范措施,尽量堵截来自第三方平台抢票;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堵塞法律漏洞,出台“法律补丁”,厘清罪与非罪界限,抑制披着各种“马甲”的抢票行为,为社会创造公平购票环境。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