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精准扶贫要扶到“点”上

2019年12月26日 07:2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田林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为国家级贫困县、自治区深度贫困县。如何将扶贫扶到点上,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今年7月,我再次走进旧州镇,看着漫山遍野的芒果硕果盈枝,水泥路两旁矗立着一幢幢漂亮的楼房,群众正在田间劳作,处处洋溢着新气象的乡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个个小芒果成为“致富果”,使我深深认识到产业扶贫的重要性。

  近年来,旧州镇持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将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抓手,扶贫成效显著。3年来,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53户3124人,4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21.03%降至2018年底的6.08%。

  我们始终把抓好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来推动落实,认真、细致地为贫困群众做好每一项工作。党委、政府千方百计帮到点上、帮到根上,为贫困群众搭台子、出点子、开方子、铺路子,帮助他们早日实现脱贫摘帽。

  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是什么?如何脱贫?群众是否满意?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谈得上“精准”。在板仰村贫困户家中,我与他们拉家常、问原因、鼓斗志、明方向,询问他们对帮扶干部、帮扶工作的满意度,对各项扶贫惠民政策的知晓度、对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的认可度,并叮嘱扶贫干部多关注村里无收入来源、无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特困群体,落实好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让留守人员精神上有人慰藉、生活上有人照料。

  在板仰村脱贫攻坚战指挥部,我随机抽取作战图上的部分贫困户,了解他们“八有一超”各项指标情况,询问边缘户帮扶计划,听取第一书记关于贫困村“十一有一低于”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和存在难题,随机提问驻村干部、村两委成员扶贫政策知识。因为只有让他们对全村贫困群众情况了然于胸,才能瞄准靶心精准发力。

  穿行在100亩绿油油的板仰村珍珠李林中,看到农户正在给这些“摇钱树”浇水、除草。我上前与他们交流,他们一项项地给我讲述基地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基地负责人黄尚敏向我介绍了基地的经营模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我深刻体会到,定点扶贫,“点”是关键,而“点”的核心就是致贫原因。缺技术就应加强技能培训,缺资金就应做好金融帮扶,因病就要做好医疗救助……只有瞄准个体,量身定做,才能精准找到脱贫致富“金钥匙”。本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坚持在“拔穷根”的同时“种富根”,以产业为支撑,加强技能培训,落实各项扶贫惠民政策,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使扶贫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收效明显。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县长 黄慧)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精准扶贫要扶到“点”上

2019-12-26 07:2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田林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为国家级贫困县、自治区深度贫困县。如何将扶贫扶到点上,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今年7月,我再次走进旧州镇,看着漫山遍野的芒果硕果盈枝,水泥路两旁矗立着一幢幢漂亮的楼房,群众正在田间劳作,处处洋溢着新气象的乡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个个小芒果成为“致富果”,使我深深认识到产业扶贫的重要性。

  近年来,旧州镇持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将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抓手,扶贫成效显著。3年来,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53户3124人,4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21.03%降至2018年底的6.08%。

  我们始终把抓好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来推动落实,认真、细致地为贫困群众做好每一项工作。党委、政府千方百计帮到点上、帮到根上,为贫困群众搭台子、出点子、开方子、铺路子,帮助他们早日实现脱贫摘帽。

  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是什么?如何脱贫?群众是否满意?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谈得上“精准”。在板仰村贫困户家中,我与他们拉家常、问原因、鼓斗志、明方向,询问他们对帮扶干部、帮扶工作的满意度,对各项扶贫惠民政策的知晓度、对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的认可度,并叮嘱扶贫干部多关注村里无收入来源、无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特困群体,落实好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让留守人员精神上有人慰藉、生活上有人照料。

  在板仰村脱贫攻坚战指挥部,我随机抽取作战图上的部分贫困户,了解他们“八有一超”各项指标情况,询问边缘户帮扶计划,听取第一书记关于贫困村“十一有一低于”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和存在难题,随机提问驻村干部、村两委成员扶贫政策知识。因为只有让他们对全村贫困群众情况了然于胸,才能瞄准靶心精准发力。

  穿行在100亩绿油油的板仰村珍珠李林中,看到农户正在给这些“摇钱树”浇水、除草。我上前与他们交流,他们一项项地给我讲述基地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基地负责人黄尚敏向我介绍了基地的经营模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我深刻体会到,定点扶贫,“点”是关键,而“点”的核心就是致贫原因。缺技术就应加强技能培训,缺资金就应做好金融帮扶,因病就要做好医疗救助……只有瞄准个体,量身定做,才能精准找到脱贫致富“金钥匙”。本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坚持在“拔穷根”的同时“种富根”,以产业为支撑,加强技能培训,落实各项扶贫惠民政策,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使扶贫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收效明显。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县长 黄慧)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