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智能制造应是人工智能主战场

2019年12月26日 07:2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人工智能中国专利技术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10月份,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累计44万余件,成为这一领域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百度、腾讯、浪潮、华为专利申请数量名列前茅。

  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这种“头雁”效应,既表现在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更表现在它将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已在消费和服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电商、医疗、教育、金融等行业。相比之下,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则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在非制造的研发、营销和售后服务环节。

  目前来看,智能制造发展大致有两种路径:一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企业向人工智能制造业企业转型,二是制造业企业向人工智能制造业企业拓展。相比之下,第二条路径对我国产业升级作用更为直接。制造业智能化转变的传导链条有三个环节:人工智能技术本身进步、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场景得到运用和拓展、制造业智能化模式的构建与创新。国际咨询机构埃森哲预计,2035年制造业应用人工智能,其增加值增速可以提高约两个百分点,是所有产业部门中提高幅度最大的。

  我国发展智能制造的优势十分明显。作为全球人口最多、制造业规模最大、移动通信用户最多的国家,我国必然是全球最大的智能制造应用市场。我国制造业走过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等发展阶段,目前正步入人工智能时代。同时,我国制造业的人力成本上涨较快,受外部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可以说,智能制造在我国既有现实条件,也有紧迫需求。

  不过,也要看到某些困难。首先,不同于商业领域,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亟需的数据难以收集、开发和利用;其次,智能制造一大特点是柔性制造或个性化定制,二者深度融合难以采用可复制的系统和整体解决方案。这些矛盾均需较长时间才能破解。

  面对这些不确定性,国家产业政策应转向普惠式、促进自由竞争的功能性产业政策,重在为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供体制机制保障,特别是良好的法治体系、健全的产权制度、公平的竞争环境。(作者:陆黎)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智能制造应是人工智能主战场

2019-12-26 07:2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人工智能中国专利技术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10月份,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累计44万余件,成为这一领域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百度、腾讯、浪潮、华为专利申请数量名列前茅。

  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这种“头雁”效应,既表现在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更表现在它将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已在消费和服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电商、医疗、教育、金融等行业。相比之下,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则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在非制造的研发、营销和售后服务环节。

  目前来看,智能制造发展大致有两种路径:一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企业向人工智能制造业企业转型,二是制造业企业向人工智能制造业企业拓展。相比之下,第二条路径对我国产业升级作用更为直接。制造业智能化转变的传导链条有三个环节:人工智能技术本身进步、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场景得到运用和拓展、制造业智能化模式的构建与创新。国际咨询机构埃森哲预计,2035年制造业应用人工智能,其增加值增速可以提高约两个百分点,是所有产业部门中提高幅度最大的。

  我国发展智能制造的优势十分明显。作为全球人口最多、制造业规模最大、移动通信用户最多的国家,我国必然是全球最大的智能制造应用市场。我国制造业走过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等发展阶段,目前正步入人工智能时代。同时,我国制造业的人力成本上涨较快,受外部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可以说,智能制造在我国既有现实条件,也有紧迫需求。

  不过,也要看到某些困难。首先,不同于商业领域,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亟需的数据难以收集、开发和利用;其次,智能制造一大特点是柔性制造或个性化定制,二者深度融合难以采用可复制的系统和整体解决方案。这些矛盾均需较长时间才能破解。

  面对这些不确定性,国家产业政策应转向普惠式、促进自由竞争的功能性产业政策,重在为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供体制机制保障,特别是良好的法治体系、健全的产权制度、公平的竞争环境。(作者:陆黎)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