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鸿茅药酒获奖的依据为何不能透露?

2019年12月25日 08:17   来源:红网   陆玄同

  曾引发舆论争议的鸿茅药酒在近期获奖了。

  据媒体报道,12月21日,在中国中药协会主办的“2019年中国中药创新发展论坛暨《中国中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上,鸿茅药业被授予“2018年度履行社会责任明星企业”荣誉称号,鸿茅药业副总裁鲍东奇则拿下“2018年度履行社会责任年度人物奖”。

  此获奖消息一出,再度引发舆论热议。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有媒体联系奖项主办方中国中药协会,询问鸿茅药酒获得该奖项是否有标准可循时,中国中药协会一位工作人员回应称,肯定有标准,也有评的依据,但不方便透露,同时该工作人员强调,“这是我们行业内的事,过去是过去,我们评的是当下和公司的将来。不要盯着人家的过去不放”。

  2018年鸿茅药酒一度因跨省抓人而陷入舆论漩涡,将其评为“2018年度履行社会责任明星企业”,依据在哪里,标准是什么?到底有什么不便透露?

  面对全社会关注的一起重大事件,中药协必须拿出扎扎实实的依据和客观公正的评判标准,方能化解舆论质疑。

  有报道显示,过去10年间,鸿茅药酒曾被通报违法2630次,相当于每个月收到22次通报,其中被暂停销售数十次。而鸿茅药业副总裁鲍东奇却在获奖发布会上称,“在国家以及全国各省的历年飞行检查、产品抽验中,鸿茅药酒始终保持着完全合格的记录”。面对这样一家企业,中药协想跳过其污点而“展望其未来”,令人费解。当然我们理解中药协的“护犊子”之心,但如此公然刺激公众情绪的做法,其实是一种“高级黑”。不但不会挽回鸿茅药酒在公众心中的信誉度和企业形象,反而加深了公众对其的厌恶感。

  虽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有些问题的改观绝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最起码从其副总裁在获奖典礼上的讲话,我们无法解读出他们对于自身不恰当做法和涉嫌虚假宣传的反思。

  对中药协来说,这次舆论的质疑躲是躲不过去了,不妨站出来老老实实地给公众一个交代,这是责任也是义务。尤其是要明白,一家企业是否履行了社会责任,是否有资格被评为社会责任明星企业,从来不是“行业内的事”。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鸿茅药酒获奖的依据为何不能透露?

2019-12-25 08:17 来源:红网

  曾引发舆论争议的鸿茅药酒在近期获奖了。

  据媒体报道,12月21日,在中国中药协会主办的“2019年中国中药创新发展论坛暨《中国中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上,鸿茅药业被授予“2018年度履行社会责任明星企业”荣誉称号,鸿茅药业副总裁鲍东奇则拿下“2018年度履行社会责任年度人物奖”。

  此获奖消息一出,再度引发舆论热议。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有媒体联系奖项主办方中国中药协会,询问鸿茅药酒获得该奖项是否有标准可循时,中国中药协会一位工作人员回应称,肯定有标准,也有评的依据,但不方便透露,同时该工作人员强调,“这是我们行业内的事,过去是过去,我们评的是当下和公司的将来。不要盯着人家的过去不放”。

  2018年鸿茅药酒一度因跨省抓人而陷入舆论漩涡,将其评为“2018年度履行社会责任明星企业”,依据在哪里,标准是什么?到底有什么不便透露?

  面对全社会关注的一起重大事件,中药协必须拿出扎扎实实的依据和客观公正的评判标准,方能化解舆论质疑。

  有报道显示,过去10年间,鸿茅药酒曾被通报违法2630次,相当于每个月收到22次通报,其中被暂停销售数十次。而鸿茅药业副总裁鲍东奇却在获奖发布会上称,“在国家以及全国各省的历年飞行检查、产品抽验中,鸿茅药酒始终保持着完全合格的记录”。面对这样一家企业,中药协想跳过其污点而“展望其未来”,令人费解。当然我们理解中药协的“护犊子”之心,但如此公然刺激公众情绪的做法,其实是一种“高级黑”。不但不会挽回鸿茅药酒在公众心中的信誉度和企业形象,反而加深了公众对其的厌恶感。

  虽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有些问题的改观绝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最起码从其副总裁在获奖典礼上的讲话,我们无法解读出他们对于自身不恰当做法和涉嫌虚假宣传的反思。

  对中药协来说,这次舆论的质疑躲是躲不过去了,不妨站出来老老实实地给公众一个交代,这是责任也是义务。尤其是要明白,一家企业是否履行了社会责任,是否有资格被评为社会责任明星企业,从来不是“行业内的事”。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