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家公祭日:铭记历史,只为时代和平

2019年12月13日 07:01   来源:红网   安子州

  2019年12月13日,是第6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这段历史记忆不仅是南京的记忆,还是国家记忆,也是人类记忆。“1937.12.13”,刻骨铭心的日期以血泪书写,记载一个民族最深重的苦难,标注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300000”,见证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成为中国人民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

  告慰同胞,铭记历史。历史之殇,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都如同点亮一支精神的火炬。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公然违反国际法,肆意烧杀抢掠,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生灵涂炭,山河为之泣血,举国为之悲愤,世界为之震惊。“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无论时间过去多么久远,历史都会记住这一天。今天,我们在和平的阳光下,以国之名向昨天的苦难和明天的梦想立下铮铮誓言:生,则永志不忘。

  以史为鉴,维护和平。历史是一面镜子,忘记历史的人注定重蹈覆辙;只有尊重和正视历史,才能赢得未来。“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上曾这样宣示。沉痛的历史启示我们,要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在铭记历史中砥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矢志不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共同维护比“金子还珍贵的和平时光”。

  万众一心,复兴伟业。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史为鉴,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从“唤起工农千百万”的革命斗争,到“诸公努力救神州”的抗战伟业;从“青山着意化为桥”的建设时期,到“尘埃与曙光升腾”的改革年月,再到“书写新时代华章”,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为此更要不懈奋斗,勇担使命,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历史担当,在缅怀同胞和先烈中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愿战争之火长弭,和平之花常开。“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从历史的苦难中走来的中华民族珍爱和平,是因为深知今天的和平发展环境来之不易。让记忆引领人们重温和审视一段灾难的历史,更在缅怀历史中奋发图强,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凝聚起和平发展的磅礴力量。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国家公祭日:铭记历史,只为时代和平

2019-12-13 07:01 来源:红网

  2019年12月13日,是第6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这段历史记忆不仅是南京的记忆,还是国家记忆,也是人类记忆。“1937.12.13”,刻骨铭心的日期以血泪书写,记载一个民族最深重的苦难,标注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300000”,见证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成为中国人民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

  告慰同胞,铭记历史。历史之殇,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都如同点亮一支精神的火炬。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公然违反国际法,肆意烧杀抢掠,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生灵涂炭,山河为之泣血,举国为之悲愤,世界为之震惊。“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无论时间过去多么久远,历史都会记住这一天。今天,我们在和平的阳光下,以国之名向昨天的苦难和明天的梦想立下铮铮誓言:生,则永志不忘。

  以史为鉴,维护和平。历史是一面镜子,忘记历史的人注定重蹈覆辙;只有尊重和正视历史,才能赢得未来。“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上曾这样宣示。沉痛的历史启示我们,要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在铭记历史中砥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矢志不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共同维护比“金子还珍贵的和平时光”。

  万众一心,复兴伟业。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史为鉴,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从“唤起工农千百万”的革命斗争,到“诸公努力救神州”的抗战伟业;从“青山着意化为桥”的建设时期,到“尘埃与曙光升腾”的改革年月,再到“书写新时代华章”,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为此更要不懈奋斗,勇担使命,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历史担当,在缅怀同胞和先烈中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愿战争之火长弭,和平之花常开。“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从历史的苦难中走来的中华民族珍爱和平,是因为深知今天的和平发展环境来之不易。让记忆引领人们重温和审视一段灾难的历史,更在缅怀历史中奋发图强,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凝聚起和平发展的磅礴力量。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