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急着否定李子柒 也别匆忙定义农耕生活

2019年12月10日 07:38   来源:中国青年报   范娜娜

  在网红经济的时代,争鸣总是不断存在。

  近期,关于美食博主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的讨论,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人觉得,李子柒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迎合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负面文化输出。

  不得不说,这个说法也是一种刻板印象,是简单粗暴的贴标签。中国的农耕生活就一定是落后的吗?先不讲人们靠着农耕才能饱暖,就是农耕生活所催生的乡土文化,隽永恒久,显然也和落后挂不上钩。

  长久以来,关于乡村的记忆沉淀在一代代国人的血液里。在纸质出版的时代,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梁鸿的《出梁庄记》书写和传播了中国的乡村。

  然而,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特别是进入互联网社会以后,关于乡土中国的叙事似乎变少了。这也造就了信息的断层,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中国的农村只有破败、古老、落后的标签。

  此前,一些残酷的底层物语、回乡记不断冒出,不可避免地带有外力造成的偏见,本质上仍旧是将乡村妖魔化、污名化。

  在短视频时代,以李子柒为代表的短视频创作者,将镜头再次对焦到了这片更广袤的土地上。因为具有农村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经验,这些短视频创作者对乡村题材的把握更加得心应手。中国的农村除了“社会摇”和“土味喊麦”的生猛鲜活,也可以是一人一桌,三时三餐,四季流转的田园诗意。

  春华、夏耘、秋实、冬乐,怡然自得。李子柒等人的短视频里记录了古老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式的田园生活,唤醒了大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让生活在都市丛林中的大众获得喘息。

  现代文明与传统习俗之间的淡漠疏离逐渐消融,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与鳞次栉比的白墙灰瓦之间的偏见隔阂逐渐拆解。因此,不管是中国的年轻人,还是外国的网友,被李子柒的乡村短视频吸引,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当然,说实话,将文化输出的宏大概念扣在一名女子身上,显得扣了顶大帽子。文化输出是一个持续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仅仅一个李子柒,肯定无法代表全部的中国乡土文化。可喜的是,她的视频语言也是一种传播方式,我们不必急于否定这种多元化的传播。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乱花渐欲迷人眼,文化输出再用老套路已然行不通。而以李子柒为代表的短视频创作者,提供了读懂乡土中国的年轻化渠道。这是鲜活的,张扬的,有温度又充满生命力的表达。不同于套路新闻稿,不同于场景宏大的宣传片,这种理想生活的呈现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

  所以,与其纠结于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一下,怎么样才算是文化输出。或者说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输出,李子柒在YouTube平台的粉丝量已经高达735万,这个庞大数字背后是无数个被中国乡村风貌与习俗所吸引的受众。外国网友的追更与喜爱,已经印证了这种方式的成功。

  毕竟,如何重新认识真正的当代中国农村,在新时代需要新的答案。乡村的原生态之美,动人心魄,雨后山林、农耕日常、酿酒品茗,是视频,也是现实。我们可以重新发现乡土中国的美好,也可以自信地对外展示中国农村的形象。所以,别急着否定李子柒的文化输出,也别匆忙定义中国农耕生活的落后。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别急着否定李子柒 也别匆忙定义农耕生活

2019-12-10 07:3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网红经济的时代,争鸣总是不断存在。

  近期,关于美食博主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的讨论,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人觉得,李子柒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迎合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负面文化输出。

  不得不说,这个说法也是一种刻板印象,是简单粗暴的贴标签。中国的农耕生活就一定是落后的吗?先不讲人们靠着农耕才能饱暖,就是农耕生活所催生的乡土文化,隽永恒久,显然也和落后挂不上钩。

  长久以来,关于乡村的记忆沉淀在一代代国人的血液里。在纸质出版的时代,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梁鸿的《出梁庄记》书写和传播了中国的乡村。

  然而,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特别是进入互联网社会以后,关于乡土中国的叙事似乎变少了。这也造就了信息的断层,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中国的农村只有破败、古老、落后的标签。

  此前,一些残酷的底层物语、回乡记不断冒出,不可避免地带有外力造成的偏见,本质上仍旧是将乡村妖魔化、污名化。

  在短视频时代,以李子柒为代表的短视频创作者,将镜头再次对焦到了这片更广袤的土地上。因为具有农村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经验,这些短视频创作者对乡村题材的把握更加得心应手。中国的农村除了“社会摇”和“土味喊麦”的生猛鲜活,也可以是一人一桌,三时三餐,四季流转的田园诗意。

  春华、夏耘、秋实、冬乐,怡然自得。李子柒等人的短视频里记录了古老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式的田园生活,唤醒了大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让生活在都市丛林中的大众获得喘息。

  现代文明与传统习俗之间的淡漠疏离逐渐消融,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与鳞次栉比的白墙灰瓦之间的偏见隔阂逐渐拆解。因此,不管是中国的年轻人,还是外国的网友,被李子柒的乡村短视频吸引,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当然,说实话,将文化输出的宏大概念扣在一名女子身上,显得扣了顶大帽子。文化输出是一个持续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仅仅一个李子柒,肯定无法代表全部的中国乡土文化。可喜的是,她的视频语言也是一种传播方式,我们不必急于否定这种多元化的传播。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乱花渐欲迷人眼,文化输出再用老套路已然行不通。而以李子柒为代表的短视频创作者,提供了读懂乡土中国的年轻化渠道。这是鲜活的,张扬的,有温度又充满生命力的表达。不同于套路新闻稿,不同于场景宏大的宣传片,这种理想生活的呈现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

  所以,与其纠结于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一下,怎么样才算是文化输出。或者说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输出,李子柒在YouTube平台的粉丝量已经高达735万,这个庞大数字背后是无数个被中国乡村风貌与习俗所吸引的受众。外国网友的追更与喜爱,已经印证了这种方式的成功。

  毕竟,如何重新认识真正的当代中国农村,在新时代需要新的答案。乡村的原生态之美,动人心魄,雨后山林、农耕日常、酿酒品茗,是视频,也是现实。我们可以重新发现乡土中国的美好,也可以自信地对外展示中国农村的形象。所以,别急着否定李子柒的文化输出,也别匆忙定义中国农耕生活的落后。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