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打破科技创新体制壁垒

2019年12月10日 07:1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最近,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共产生了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当选的75位院士中,有两名院士来自民营企业,王坚院士更是被称为“民企院士第一人”。

  前不久,科技部公布了最新一批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华为、京东、360等一批民营企业成功入选,将肩负起视觉计算、安全大脑、视频感知等新技术创新发展的重任。

  当选院士是对科技工作者成就的最高肯定,而国家级创新平台则代表了我国在某一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最高水平。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更多地关注科研机构和大学,总觉得两院院士和创新成果更多地应该出自这些地方,而类似于发展人工智能这样的“国家使命”,许多人也认为应该由国家级科研机构、著名高校或是大型央企等科研力量来牵头。

  然而,在提倡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企业日益成为创新主体的大势下,只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才能增强一个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发达国家产业发展走过的历史表明,真正发挥重大产业价值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企业,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既有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授,也不乏众多来自企业界的工程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企科技工作者当选院士,民营企业牵头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有着特殊意义,既是对民企地位、作用的充分肯定,也彰显了民企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拿王坚院士供职的阿里巴巴来说,从最初的商业模式创新,到如今致力于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阿里在机器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自动驾驶等基础技术领域已经斩获40多项世界第一。入选了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另一家企业华为直言,“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

  由此可见,无论是传统的高校、科研机构,还是民营企业,只要技术研发走在前面,都可以承担科技创新“领头雁”的角色。正因为如此,去年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明确表示,将积极吸纳长期奋斗在民企科研一线、符合条件、德才兼备的英才进入院士队伍,并强调只要符合遴选条件,中国工程院对民企科技人员永远不设“卷帘门”“玻璃门”“天花板”。可以预见,今后两院院士将会向更多的民营企业科研人员敞开大门,也将会有更多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正如“科学研究没有禁区”一样,科技创新也不应区分体制内外。最近几年,国家大力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支持民营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激发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热情和活力,一项项制度红利正在不断转化为创新红利。但研发投入不够、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不足、激励企业创新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未来还要继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打破科技创新领域身份、体制之类的壁垒,才能让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充分涌流。(作者:祝 伟)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让融资离民企再近些    2018年11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打破科技创新体制壁垒

    2019-12-10 07:1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最近,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共产生了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当选的75位院士中,有两名院士来自民营企业,王坚院士更是被称为“民企院士第一人”。

      前不久,科技部公布了最新一批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华为、京东、360等一批民营企业成功入选,将肩负起视觉计算、安全大脑、视频感知等新技术创新发展的重任。

      当选院士是对科技工作者成就的最高肯定,而国家级创新平台则代表了我国在某一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最高水平。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更多地关注科研机构和大学,总觉得两院院士和创新成果更多地应该出自这些地方,而类似于发展人工智能这样的“国家使命”,许多人也认为应该由国家级科研机构、著名高校或是大型央企等科研力量来牵头。

      然而,在提倡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企业日益成为创新主体的大势下,只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才能增强一个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发达国家产业发展走过的历史表明,真正发挥重大产业价值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企业,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既有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授,也不乏众多来自企业界的工程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企科技工作者当选院士,民营企业牵头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有着特殊意义,既是对民企地位、作用的充分肯定,也彰显了民企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拿王坚院士供职的阿里巴巴来说,从最初的商业模式创新,到如今致力于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阿里在机器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自动驾驶等基础技术领域已经斩获40多项世界第一。入选了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另一家企业华为直言,“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

      由此可见,无论是传统的高校、科研机构,还是民营企业,只要技术研发走在前面,都可以承担科技创新“领头雁”的角色。正因为如此,去年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明确表示,将积极吸纳长期奋斗在民企科研一线、符合条件、德才兼备的英才进入院士队伍,并强调只要符合遴选条件,中国工程院对民企科技人员永远不设“卷帘门”“玻璃门”“天花板”。可以预见,今后两院院士将会向更多的民营企业科研人员敞开大门,也将会有更多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正如“科学研究没有禁区”一样,科技创新也不应区分体制内外。最近几年,国家大力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支持民营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激发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热情和活力,一项项制度红利正在不断转化为创新红利。但研发投入不够、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不足、激励企业创新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未来还要继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打破科技创新领域身份、体制之类的壁垒,才能让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充分涌流。(作者:祝 伟)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