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李子柒海外走红的启示

2019年12月10日 06:48   来源:南方日报   扶青

  中国网络红人、美食视频博主李子柒在海外走红。在某海外视频平台上,李子柒粉丝数为735万,传播度最广的视频能收获3000万以上的点击率。浓浓的中国风,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让李子柒在海外圈粉无数,激起了许多国家的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甚至还引发了许多网友对文化输出的讨论。

  李子柒是不是一种文化输出?有种看法认为,她传播的是偏生活化的简单意象,过于肤浅、过度娱乐,而且向外界展示的是一种“落后”的乡土生活,不能反映一个立体的中国。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李子柒制作内容的出发点是卖货,不太可能肩负起“展示中国”的重任,但客观地说,在这个过程中她确实传播了一种文化面貌。另一方面,把乡土生活理解为“落后”,未免有点太妄自菲薄了,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传统乡村或许有不相适应的一面,但农耕文明里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文化精神,难道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人吗?

  文化传播里有一种“文化折扣”的概念,说的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化要跨文化传播,往往会因为受众的理解困难和障碍而“打折”,使得文化传播的效果受到严重影响。但在李子柒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某种“无心恰恰用”的可能性。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做纸等各项工作,李子柒的故事,何以无障碍地跨越地理,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其原因在于,故事虽小,但很真实,反映的是为世界各国文化广泛接受的价值理念,如仁爱、勤劳、勇敢、与自然和谐相处甚至性别平等。从这些切口进入,我们或许会受益良多。

  毫无疑问,李子柒的视频是大众文化传播的一部分。它看起来或许没有那么高大上,也很少展示高楼大厦,甚至摸不到什么主题鲜明的价值观,但它能让外界产生兴趣,让人喜欢看、看得懂,就有利于破除外界对我们的刻板印象,让人了解到我们的年轻人在干什么,中国人的消费观是什么样的。当然,这样的场景代表不了整个中国,也不排除有可能是偏颇的,但若有千千万万这样的创作者,能够不流俗而又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美好生活,能够让外界广泛而又准确地听到我们的声音,就有利于扶正外界的看法,达至“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李子柒的走红,对于今天如何向世界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贡献中国智慧,也有一定启示。现在,在传播环境的巨变之下,短视频以前所未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理解门槛,让一名博主收获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粉丝成为可能。因此,及时丰富自己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此外,大众文化的生动性和亲和力,相比那些主题鲜明的内容可能更有传播力,就像美国电影、日本动漫等各种软文化产品,让人爱看想看,才能把具象文化传播向外。作为这一路径的探索者,李子柒的经验值得借鉴。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李子柒海外走红的启示

2019-12-10 06:48 来源:南方日报

  中国网络红人、美食视频博主李子柒在海外走红。在某海外视频平台上,李子柒粉丝数为735万,传播度最广的视频能收获3000万以上的点击率。浓浓的中国风,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让李子柒在海外圈粉无数,激起了许多国家的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甚至还引发了许多网友对文化输出的讨论。

  李子柒是不是一种文化输出?有种看法认为,她传播的是偏生活化的简单意象,过于肤浅、过度娱乐,而且向外界展示的是一种“落后”的乡土生活,不能反映一个立体的中国。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李子柒制作内容的出发点是卖货,不太可能肩负起“展示中国”的重任,但客观地说,在这个过程中她确实传播了一种文化面貌。另一方面,把乡土生活理解为“落后”,未免有点太妄自菲薄了,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传统乡村或许有不相适应的一面,但农耕文明里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文化精神,难道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人吗?

  文化传播里有一种“文化折扣”的概念,说的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化要跨文化传播,往往会因为受众的理解困难和障碍而“打折”,使得文化传播的效果受到严重影响。但在李子柒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某种“无心恰恰用”的可能性。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做纸等各项工作,李子柒的故事,何以无障碍地跨越地理,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其原因在于,故事虽小,但很真实,反映的是为世界各国文化广泛接受的价值理念,如仁爱、勤劳、勇敢、与自然和谐相处甚至性别平等。从这些切口进入,我们或许会受益良多。

  毫无疑问,李子柒的视频是大众文化传播的一部分。它看起来或许没有那么高大上,也很少展示高楼大厦,甚至摸不到什么主题鲜明的价值观,但它能让外界产生兴趣,让人喜欢看、看得懂,就有利于破除外界对我们的刻板印象,让人了解到我们的年轻人在干什么,中国人的消费观是什么样的。当然,这样的场景代表不了整个中国,也不排除有可能是偏颇的,但若有千千万万这样的创作者,能够不流俗而又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美好生活,能够让外界广泛而又准确地听到我们的声音,就有利于扶正外界的看法,达至“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李子柒的走红,对于今天如何向世界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贡献中国智慧,也有一定启示。现在,在传播环境的巨变之下,短视频以前所未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理解门槛,让一名博主收获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粉丝成为可能。因此,及时丰富自己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此外,大众文化的生动性和亲和力,相比那些主题鲜明的内容可能更有传播力,就像美国电影、日本动漫等各种软文化产品,让人爱看想看,才能把具象文化传播向外。作为这一路径的探索者,李子柒的经验值得借鉴。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