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平台,演技满满的“流量小生”?

2019年12月04日 10:07   来源:东方网   邓海建

  每单最高提成150元,月入过万,末位淘汰……近日,根据媒体暗访调查,互联网筹款平台“水滴筹”在超过40个城市的医院派驻地推人员,他们常自称“志愿者”,在医院用“扫楼”的方式,逐个引导患者发起筹款。(12月3日大河报)

  卖药的“背包客”没走远,众筹的“地推员”又来了。在这个魅影重重的名利场,“吃相”虽然不同、“馒头”虽然有异,扮演冤大头的似乎永远都是公共利益。

  众筹平台起初并非洪水猛兽,本质亦属于“三次分配”中的慈善救济。甚至还有不少美好的数据,能佐证其悯恤的积极意义。比如有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水滴筹等互联网个人求助平台发布的求助信息获得了超过2亿爱心人士的响应,筹款超过220亿元,救助人数超过280万人次。一个随手转,一份爱心的涌流。点多面广、简洁高效的网络众筹,确实成为传统慈善链条里的有益补充。

  不过,伴随着众筹平台勃兴的,是说也说不完的“故事”。有审核不严假冒的,有筹完之后领不到钱的……今时今日媒体暗访的情节,更可谓是让人瞠目:在没有严格核实患者病情、经济信息的前提下,随意填写筹款金额,对捐款用途缺乏监督;乃至这些地推人员,还根据完成的单量实行末位淘汰,其目的就是“为了占领市场”。

  KPI压力和奖金驱动之下,众筹平台疑似“流量小生”的角色定位令人心忧。公众难免会担心:爱心引流、商业套现之后,圣洁的众筹模式,还能在朋友圈里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吗?

  2019网络流行语中的“我太难了”,大概可以为众筹平台的流量生意作总结陈词。平台也要过日子,助人也要保自己。那么,众筹平台究竟难在什么地方?按理说,民政部已公布了《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技术规范》和《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2018年10月,轻松筹、爱心筹、水滴筹三家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还专门建立了《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自律公约》——规范有了、公约定了,为什么这种粗放的地推生意还是如火如荼在线下推广开去了呢?或许诸般问题,最后还是指向大病求助众筹模式之弊。

  众筹的本质是一种公益,公益不仅要有公信兜底,还得有监管赋能。这背后的道理并不复杂:一则,众筹是纯个人的单向捐赠行为,既激情澎湃,也脆弱易伤。一旦审核漏洞衍生出“爱心骗局”,不仅民间平台崩塌,其涟漪效应还会波及各类慈善组织。二则,眼下的众筹平台,众筹看病不是单纯目的,更有疑似利用、包装病人,最后用商业保险变现。这种套利模式,本身就是“逆诚信”的操作,若无第三方调查等强监管介入,很容易成为饮鸩止渴的套路。于此而言,公平、透明、可持续的互助模式,或许比跳板式的众筹更可信,更容易追溯,也更利于审核监督。

  平台不是神仙,当然可以做生意,只不过,爱心不能成为引流的筹码。众筹也好、互助也罢,其基石都是用户信任来托底。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若没有较强的风控能力、周密的制度设计,一旦引发信任危机,戕害的是整个社会的信任根基。“扫楼地推”的志愿者,再次说破了众筹平台的商业内核,这种模式究竟何去何从,监管作为不能在其满满演技中沉迷。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

众筹平台,演技满满的“流量小生”?

2019-12-04 10:07 来源:东方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