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楼众筹”扫出网络慈善硬伤

2019年12月04日 07:51   来源:深圳特区报   

  每单最高提成150元,月入过万元,末位淘汰……据媒体报道,互联网筹款平台“水滴筹”在超过40个城市的医院派驻地推人员,引发不少纠纷与争议。这些地推人员自称“志愿者”,有的对募捐金额填写随意,有的对求助者财产状况不加审核甚至有所隐瞒;而且社会各方对其捐款用途也无法有效监督。

  网络募捐本是病人及其家属走投无路后迫不得已的救命之途径,而水滴筹却用做生意的方式做公益,其实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要知道,公众的信任是公益平台能否长久的基石。而被消费的善良会消解,被利用的善举会退缩。当众筹变成“众愁”,当“狼来了”的故事重复上演,那些真正需要援手的家庭还能依靠谁?——拾秋

  强化对“水滴筹”等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的规范是当务之急。从企业内部治理来说,须完善审核机制,对于筹款金额、款项使用等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核验证,谨慎选取合适的筹款项目上线平台。同时也要优化平台员工的绩效考核方式,如果简单地把筹款金额、筹款项目数作为绩效评价的指标,那么可能引发更多“推销式”募捐。同时,外部监督也十分重要,应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相关实施细则,比如建立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红黑榜”等。此外,这次事件又一次暴露了慈善商业化运营的弊端,对其应如何在规范之路上运作营销,值得我们多多思考。——春华

  “扫楼式”筹款,再证网络募捐乱象。这显然值得慈善监管反思。网络众筹相关的立法,应该更加规范和完备,让其运行得更加有序、更加有效,发挥出更大作用。同时,对网络众筹的主体资格,须设定必要的门槛,对合乎条件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或事业单位,给予其必要的网络众筹主体地位;对参与网络众筹的行为,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定性。再者,不管是网络众筹主体,还是受助对象,均要公开善款使用情况,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只有网络众筹安全可靠,真正让受助对象获益,才能广泛传播公益慈善理念,营造人人关爱、人人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汪昌莲

  “扫楼众筹”扫出网络慈善硬伤。对于当前涌动的慈善暗流以及因慈善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必须从法律上给予保护、规制和廓清。否则,很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对人们的公益热情及慈善事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和伤害。相关部门要对“扫楼众筹”事件尽快介入调查,依法追究相关机构、责任人的违规责任,坚决纠正违反法规与慈善道德的行为。此外还要逐步健全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监管,督促慈善机构加强行业自律,用切实行动呵护良知与爱心。——王丽美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

“扫楼众筹”扫出网络慈善硬伤

2019-12-04 07:51 来源:深圳特区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