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莫让爱心筹变“骗筹”

2019年12月03日 07:58   来源:南方日报   青的蜂

  媒体报道,水滴筹在超过40个城市的医院派驻地推人员,他们常自称“志愿者”,逐个病房引导患者发起筹款。地推员每单最高提成150元,月入过万,还有末位淘汰机制。他们对募捐金额填写随意,对求助者财产状况不加审核甚至有所隐瞒,对捐款用途缺乏监督。

  这不是第一次了。早前就有报道称,在家属提供材料后,一些众筹志愿者还可全程帮他们弄病情证明、写筹款故事等,把病人家里描写得多么困难,把病情描述得多么复杂严重,把病人的求生欲望和抗争病魔的决心表述得多么强烈,甚至还有范本,实在是匪夷所思!

  这意味着,我们的爱心很可能被浪费了。本来,借助社交工具实现民间互助帮扶是一件好事,但屡屡有人钻空子,很有可能提高整个社会的信任成本。下次在朋友圈看到类似的内容,你是不是要多个心眼了?公益事业的基点就是信任,不诚实的做法正在毁掉这一行业。

  眼下,最值得关注的是,这究竟是个别“志愿者”的个别行为?还是有平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纵容默许?事情发生后,水滴筹言之凿凿称,“是部分地区个别线下人员的违规现象”,将要严惩、彻查。但从高提成、高奖金的绩效运作方式看,水滴筹未必不知情。

  我们知道,许多平台打出了“0元募捐”的口号,声称自己不收一分钱手续费,但是对于平台的运营者来说,人力和技术等都是实实在在的资金投入,难道真的如此无私吗?有人指出,水滴筹可以通过推销保险进行商业变现,这让我们看到,平台或有一定地推动力。

  而且从程序上看,水滴筹已被多次指出类似的运作漏洞。不久前,公开募捐的德云社某演员,被质疑在北京有两套房、一辆车,平台却回应称,没有资格去审核筹款人的资产条件。去年,媒体测试可以使用虚假诊断证明及住院证明,平台也只是含糊说加大监管力度。

  现在的问题是,就算对地推行为毫不知情,可是这样既无能力核实用户资产、也无能力进行善款追踪,甚至连虚假诊断证明都防不住的平台,真的值得大家信任吗?包括水滴筹在内的平台,都必须要深刻反思并整改了!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莫让爱心筹变“骗筹”

2019-12-03 07:58 来源:南方日报

  媒体报道,水滴筹在超过40个城市的医院派驻地推人员,他们常自称“志愿者”,逐个病房引导患者发起筹款。地推员每单最高提成150元,月入过万,还有末位淘汰机制。他们对募捐金额填写随意,对求助者财产状况不加审核甚至有所隐瞒,对捐款用途缺乏监督。

  这不是第一次了。早前就有报道称,在家属提供材料后,一些众筹志愿者还可全程帮他们弄病情证明、写筹款故事等,把病人家里描写得多么困难,把病情描述得多么复杂严重,把病人的求生欲望和抗争病魔的决心表述得多么强烈,甚至还有范本,实在是匪夷所思!

  这意味着,我们的爱心很可能被浪费了。本来,借助社交工具实现民间互助帮扶是一件好事,但屡屡有人钻空子,很有可能提高整个社会的信任成本。下次在朋友圈看到类似的内容,你是不是要多个心眼了?公益事业的基点就是信任,不诚实的做法正在毁掉这一行业。

  眼下,最值得关注的是,这究竟是个别“志愿者”的个别行为?还是有平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纵容默许?事情发生后,水滴筹言之凿凿称,“是部分地区个别线下人员的违规现象”,将要严惩、彻查。但从高提成、高奖金的绩效运作方式看,水滴筹未必不知情。

  我们知道,许多平台打出了“0元募捐”的口号,声称自己不收一分钱手续费,但是对于平台的运营者来说,人力和技术等都是实实在在的资金投入,难道真的如此无私吗?有人指出,水滴筹可以通过推销保险进行商业变现,这让我们看到,平台或有一定地推动力。

  而且从程序上看,水滴筹已被多次指出类似的运作漏洞。不久前,公开募捐的德云社某演员,被质疑在北京有两套房、一辆车,平台却回应称,没有资格去审核筹款人的资产条件。去年,媒体测试可以使用虚假诊断证明及住院证明,平台也只是含糊说加大监管力度。

  现在的问题是,就算对地推行为毫不知情,可是这样既无能力核实用户资产、也无能力进行善款追踪,甚至连虚假诊断证明都防不住的平台,真的值得大家信任吗?包括水滴筹在内的平台,都必须要深刻反思并整改了!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