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抓住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牛鼻子”

2019年12月02日 06:4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资产规模较大、影响较为广泛的银行,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其风险可能迅速传染至其他金融机构。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是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防范系统重要性银行“大而不能倒”风险的重要举措,是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关键制度安排。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突出环节在哪里?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起草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指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牛鼻子”,首在系统重要性银行。

  系统重要性是指金融机构因规模较大、结构和业务复杂度较高、与其他金融机构关联性较强,在金融体系中提供难以替代的关键服务,一旦发生重大风险事件而无法持续经营,可能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的程度。

  在我国金融业中,银行业占据了“大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总资产268万亿元,在我国金融业总资产中占比高达89%。目前,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4家银行已经被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可以说,如果银行业经营稳健,那么我国金融业也就稳了。

  但是,伴随银行业规模不断壮大,银行业机构的结构和业务复杂程度也随之上升,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日益增强,尤其是那些资产规模较大、影响较为广泛的银行,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其风险可能迅速传染至其他金融机构,甚至在金融市场引发共振。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美国五大银行无一幸免,并在金融体系内产生了连锁反应。危机期间的惨痛经历警示人们,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经营和风险状况直接关系到金融体系整体稳健性。如果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发生重大风险,受影响的不只是金融体系,还会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正因如此,危机后,有关各国均针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安排,对这些机构设置了更严格的监管要求。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务。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我国正在快马加鞭补齐制度短板。去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为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搭建了宏观政策框架。此次《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落地,则是对《指导意见》的进一步细化,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实行评估和识别。

  所以说,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是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防范系统重要性银行“大而不能倒”风险的重要举措,是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关键制度安排。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这有助于督促系统重要性银行形成合理承担风险的意识,避免其盲目扩张,有助于推动其稳健经营,营造有利于金融业健康发展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的环境。同时,随着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细则落地,系统重要性保险、系统重要性证券业机构实施细则也将加快步伐,尽快补齐监管短板,切实扎牢系统性金融风险“防火墙”。

  (作者:陈果静 本栏目话题由今日头条提供大数据分析支持)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抓住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牛鼻子”

2019-12-02 06:4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资产规模较大、影响较为广泛的银行,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其风险可能迅速传染至其他金融机构。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是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防范系统重要性银行“大而不能倒”风险的重要举措,是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关键制度安排。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突出环节在哪里?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起草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指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牛鼻子”,首在系统重要性银行。

  系统重要性是指金融机构因规模较大、结构和业务复杂度较高、与其他金融机构关联性较强,在金融体系中提供难以替代的关键服务,一旦发生重大风险事件而无法持续经营,可能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的程度。

  在我国金融业中,银行业占据了“大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总资产268万亿元,在我国金融业总资产中占比高达89%。目前,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4家银行已经被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可以说,如果银行业经营稳健,那么我国金融业也就稳了。

  但是,伴随银行业规模不断壮大,银行业机构的结构和业务复杂程度也随之上升,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日益增强,尤其是那些资产规模较大、影响较为广泛的银行,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其风险可能迅速传染至其他金融机构,甚至在金融市场引发共振。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美国五大银行无一幸免,并在金融体系内产生了连锁反应。危机期间的惨痛经历警示人们,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经营和风险状况直接关系到金融体系整体稳健性。如果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发生重大风险,受影响的不只是金融体系,还会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正因如此,危机后,有关各国均针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安排,对这些机构设置了更严格的监管要求。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务。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我国正在快马加鞭补齐制度短板。去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为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搭建了宏观政策框架。此次《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落地,则是对《指导意见》的进一步细化,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实行评估和识别。

  所以说,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是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防范系统重要性银行“大而不能倒”风险的重要举措,是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关键制度安排。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这有助于督促系统重要性银行形成合理承担风险的意识,避免其盲目扩张,有助于推动其稳健经营,营造有利于金融业健康发展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的环境。同时,随着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细则落地,系统重要性保险、系统重要性证券业机构实施细则也将加快步伐,尽快补齐监管短板,切实扎牢系统性金融风险“防火墙”。

  (作者:陈果静 本栏目话题由今日头条提供大数据分析支持)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