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恐怖“嘉年华”里有没有家长的恶?

2019年11月27日 07:05   来源:红网   陆玄同

  缺少父母关爱,家长陪伴的“问题少年”,到底该被如何对待?

  近日,《南风窗》杂志对成都市郫都区新民场镇成都嘉年华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以学生管学生,以问题少年迫害问题少年”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报道。多名学生在长达万字的报道中表示,成都嘉年华通过极限体能、体罚、暴力等手段方式进行学员管理,其矫治体系等级森严、异化人性。对此,郫都区教育局官方微信公号在25日凌晨回应称:“机构已被查处,学员已全部清退”。

  在被查处前他们就是打着“拯救孩子”“拯救家庭”的旗号,喊着“尊重关爱”“绝不打骂孩子”“拒绝暴力”等口号招揽生意的。但培训机构的罪恶行为有法律惩处,那些自以为是的家长呢?他们的恶呢?这些被送进“狼窝”的“问题少年”就该吗?

  从一个所谓的“问题少年”变成抑郁症和精神病,这不是家长们愿意看到的,但孩子又确确实实是他们推进去的。想不通,是什么样的无可奈何让家长忍心把孩子扔进了这里,期间他们就不过问孩子的处境和生活状况吗?如果家长们真的尽到了责任,又怎么会有那么多问题少年。

  把教育的责任缺失归咎于孩子,又让孩子为这种错误埋单,这也是一种恶。孩子的成长和一些陋习的改变,不是花两个糟钱交给培训机构就能解决的。

  此前的豫章书院,现在的“嘉年华”,迫切解决问题的家长让问题无限放大,最后毁了孩子。这样的教训历历在目,却仍有家长执迷不悟。教育责任不能委托。

  而这背后就是中国家长的通病,以为有血缘关系,就想主宰孩子的一切。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父母应该做好的是监护和教育,而不是掌控一切。对一个孩子,尊重和平等的交流永远是第一位的。其实大部分问题出在父母自身或者对待子女的态度上,不合格的家长各有各的不合格,而好的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彼此信任,是最好的朋友。

  其实没有杨永信、任伟强,吴军豹,还会冒出来李永信,王永信,没有嘉年华还会有其他机构,问题是家长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培训机构违法可以打击取缔关停,但家长缺失的责任何时才能补上,面对孩子的那种绝对权力掌控何时才能消弭?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恐怖“嘉年华”里有没有家长的恶?

2019-11-27 07:05 来源:红网

  缺少父母关爱,家长陪伴的“问题少年”,到底该被如何对待?

  近日,《南风窗》杂志对成都市郫都区新民场镇成都嘉年华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以学生管学生,以问题少年迫害问题少年”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报道。多名学生在长达万字的报道中表示,成都嘉年华通过极限体能、体罚、暴力等手段方式进行学员管理,其矫治体系等级森严、异化人性。对此,郫都区教育局官方微信公号在25日凌晨回应称:“机构已被查处,学员已全部清退”。

  在被查处前他们就是打着“拯救孩子”“拯救家庭”的旗号,喊着“尊重关爱”“绝不打骂孩子”“拒绝暴力”等口号招揽生意的。但培训机构的罪恶行为有法律惩处,那些自以为是的家长呢?他们的恶呢?这些被送进“狼窝”的“问题少年”就该吗?

  从一个所谓的“问题少年”变成抑郁症和精神病,这不是家长们愿意看到的,但孩子又确确实实是他们推进去的。想不通,是什么样的无可奈何让家长忍心把孩子扔进了这里,期间他们就不过问孩子的处境和生活状况吗?如果家长们真的尽到了责任,又怎么会有那么多问题少年。

  把教育的责任缺失归咎于孩子,又让孩子为这种错误埋单,这也是一种恶。孩子的成长和一些陋习的改变,不是花两个糟钱交给培训机构就能解决的。

  此前的豫章书院,现在的“嘉年华”,迫切解决问题的家长让问题无限放大,最后毁了孩子。这样的教训历历在目,却仍有家长执迷不悟。教育责任不能委托。

  而这背后就是中国家长的通病,以为有血缘关系,就想主宰孩子的一切。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父母应该做好的是监护和教育,而不是掌控一切。对一个孩子,尊重和平等的交流永远是第一位的。其实大部分问题出在父母自身或者对待子女的态度上,不合格的家长各有各的不合格,而好的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彼此信任,是最好的朋友。

  其实没有杨永信、任伟强,吴军豹,还会冒出来李永信,王永信,没有嘉年华还会有其他机构,问题是家长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培训机构违法可以打击取缔关停,但家长缺失的责任何时才能补上,面对孩子的那种绝对权力掌控何时才能消弭?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