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张务锋: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国

2019年11月25日 06:4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时,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河南省考察时强调,“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的文章”。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国。

  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

  今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强调,“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粮食产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基础性强、涉及面广,实现由“大”到“强”转变,对于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国,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办好头等大事、端牢中国饭碗的客观需要。作为有近十四亿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对世界也是一个巨大贡献。还要看到,中国人吃饱饭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的事,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粮食产业经济涵盖原粮到成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对粮食生产具有反哺激励和反馈引导作用,对粮食消费具有支撑培育和带动引领作用,是粮食供需的“蓄水池”和“调节器”。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上,要持续做强粮食产业,提高其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筑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其二,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国,是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好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实选择。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将粮食产业发展融入到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之中,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增加对地方发展的贡献,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两个积极性”,形成粮食兴、产业旺、经济强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拓宽增收渠道,助力脱贫致富奔小康。

  其三,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国,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做好做活粮食这篇大文章的有效途径。当前,粮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和个别品种产不足需并存。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粮食是篇大文章;粮食收储制度的改革完善,为加快粮食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随着玉米价格形成机制的理顺,市场流通更趋顺畅,玉米加工业全面激活,达到了“一招活、满盘皆活”的效果。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加快改善供给结构,做到全程优质、全链提升,为城乡居民提供质量可靠、品种多样的粮油产品,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遵照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和重要批示精神,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部署要求,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连抓三年、紧抓三年”,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做法。概括起来,就是聚焦“一个目标”、服务“两大战略”、坚持“三链协同”、建设“四大载体”、实施“五优联动”。

  ——聚焦“一个目标”。坚持“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全国纳入粮食产业经济统计的企业达到2.3万户,2018年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产值超千亿元省份达到11个,其中超过2000亿元的有6个;全国各类涉粮企业实际加工转化粮食5.5亿吨,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83%;一批骨干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一批新技术释放新动能,一批特色园区实现集聚集约,一批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高。

  ——服务“两大战略”。一方面,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推动粮食供求平衡向更高水平跃升,着力防范化解粮食领域重大风险,为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强力支撑;另一方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粮食精深加工转化,加速产业链条向两端延伸,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粮食生产第一大省黑龙江省,坚持质量兴农调优“头”、接二连三壮大“尾”、勇闯市场做强“销”、千方百计促农“富”,加快建设绿色优质安全粮食产业基地。“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市”五常市抓源头保品质、抓营销强品牌、抓产业增效益,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税源增加、消费增信、品牌增值。

  ——坚持“三链协同”。推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协同发展,增创粮食产业发展新优势。一是延伸粮食产业链,因地制宜实施“建链、补链、强链”,推广产后服务带动、精深加工主导、商贸物流引领等模式。二是提升粮食价值链,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打造粮食供应链,“点线面”统筹布局,抓住关键节点,补齐薄弱环节,构建高效便捷的粮油供应网络。“全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市”山东省滨州市,突出高点定位、龙头带动,产业链延伸拉长实现“全”、价值链融合提升实现“增”、供应链优化升级实现“新”、产业集群集约集聚实现“强”、种植结构调整实现“优”,粮食产业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加工转化量达到本地粮食产量的4倍。

  ——建设“四大载体”。抓好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市县、特色园区、骨干企业建设,形成多点支撑、整体发力格局。一是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中央财政三年累计安排专项资金近200亿元,带动地方财政和社会投资450多亿元,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和粮食质检体系,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中国好粮油”。二是支持一批示范市县,突出特色、彰显优势,创造先进经验,发挥样板作用。三是依托粮食主产区、特色粮油产区、粮食重点销区、关键物流节点,建设一批粮食产业示范园区。四是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行业带动力的骨干企业和成长性好、特色鲜明的中小企业。河南省布局六大粮食产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主食产业化,“中原粮仓”转变成为“国人厨房”,加快迈向“世人餐桌”。“全国主食产业化工程示范市”漯河市,实施重点企业五年倍增工程,聚焦主业、招大育强,特中求优、优中求强,食品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

  ——实施“五优联动”。着眼“优粮优产”,引导支持粮食种植结构优化、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着眼“优粮优购”,通过信息引导、产销对接、信贷协调等服务,实现“好粮卖好价,丰产又增收”;着眼“优粮优储”,推广绿色储粮技术,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着眼“优粮优加”,优化产能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粮油产品适度加工;着眼“优粮优销”,办好“中国粮食交易大会”,推广“互联网+粮食”和“放心粮店+主食厨房”等模式,畅通优质粮油消费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加快向粮食产业强国迈进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资源节约、绿色循环,全面把握并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在粮油消费领域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新需要,加快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切实做到“四个更加注重”。

  第一,更加注重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粮食产业强国建设的结构布局。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减乘除”并用,调整存量、做优增量,统筹推动粮食精深加工与初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全产业链发展等模式,放大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培育粮食产业集群,把产业链留在县域。加强关键粮油机械制造自主创新,推动粮油装备自动化、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积极培育国际大粮商,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粮食经贸合作,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第二,更加注重实施优质粮食工程,进一步强化粮食产业强国建设的关键支撑。优质粮食工程列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质量兴农重大工程,是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粮食产业强国的重要抓手。山东省依托龙头企业每年订单收购优质粮食200万吨,依托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减损200万吨,带动农民增收30多亿元。下一步,要坚持目标导向,到2020年,力争实现全国产粮大县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全覆盖,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覆盖面提升60%,产粮大县粮油优质品率提高30%。强化示范带动,培育百个典型示范县、千个先进示范企业合作社、万个样板店和一大批知名品牌。做到好事办好,引导形成“种粮农民种好粮、收储企业收好粮、加工企业产好粮、消费者吃好粮”的局面,把优质粮食工程建成质量一流、群众满意的精品工程。

  第三,更加注重“两个体系”建设,进一步释放粮食产业强国建设的协同效应。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健全完善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长效体制机制,提高粮食产业综合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塑造“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格局,逐步形成世界先进的创新引领能力和产业竞争优势。建设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健全完善常态化协同联动机制,实施粮食应急保障、粮食现代物流、绿色仓储提升、粮机装备提升等支撑项目,增强防范化解粮食领域重大风险能力。

  第四,更加注重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粮食产业强国建设的动力活力。加快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进程,修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作出相关制度安排。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施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改革,落实各级政府储备和社会责任储备,有效稳定预期,切实当好“压舱石”。创新强化粮食执法监管,维护良好市场秩序。统筹用好优惠政策,“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业者护航”,使发展粮食产业成为兴粮之策、惠农之道、利民之举。

  (作者张务锋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张务锋: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国

2019-11-25 06:4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时,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河南省考察时强调,“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的文章”。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国。

  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

  今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强调,“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粮食产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基础性强、涉及面广,实现由“大”到“强”转变,对于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国,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办好头等大事、端牢中国饭碗的客观需要。作为有近十四亿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对世界也是一个巨大贡献。还要看到,中国人吃饱饭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的事,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粮食产业经济涵盖原粮到成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对粮食生产具有反哺激励和反馈引导作用,对粮食消费具有支撑培育和带动引领作用,是粮食供需的“蓄水池”和“调节器”。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上,要持续做强粮食产业,提高其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筑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其二,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国,是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好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实选择。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将粮食产业发展融入到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之中,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增加对地方发展的贡献,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两个积极性”,形成粮食兴、产业旺、经济强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拓宽增收渠道,助力脱贫致富奔小康。

  其三,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国,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做好做活粮食这篇大文章的有效途径。当前,粮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和个别品种产不足需并存。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粮食是篇大文章;粮食收储制度的改革完善,为加快粮食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随着玉米价格形成机制的理顺,市场流通更趋顺畅,玉米加工业全面激活,达到了“一招活、满盘皆活”的效果。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加快改善供给结构,做到全程优质、全链提升,为城乡居民提供质量可靠、品种多样的粮油产品,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遵照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和重要批示精神,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部署要求,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连抓三年、紧抓三年”,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做法。概括起来,就是聚焦“一个目标”、服务“两大战略”、坚持“三链协同”、建设“四大载体”、实施“五优联动”。

  ——聚焦“一个目标”。坚持“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全国纳入粮食产业经济统计的企业达到2.3万户,2018年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产值超千亿元省份达到11个,其中超过2000亿元的有6个;全国各类涉粮企业实际加工转化粮食5.5亿吨,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83%;一批骨干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一批新技术释放新动能,一批特色园区实现集聚集约,一批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高。

  ——服务“两大战略”。一方面,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推动粮食供求平衡向更高水平跃升,着力防范化解粮食领域重大风险,为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强力支撑;另一方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粮食精深加工转化,加速产业链条向两端延伸,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粮食生产第一大省黑龙江省,坚持质量兴农调优“头”、接二连三壮大“尾”、勇闯市场做强“销”、千方百计促农“富”,加快建设绿色优质安全粮食产业基地。“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市”五常市抓源头保品质、抓营销强品牌、抓产业增效益,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税源增加、消费增信、品牌增值。

  ——坚持“三链协同”。推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协同发展,增创粮食产业发展新优势。一是延伸粮食产业链,因地制宜实施“建链、补链、强链”,推广产后服务带动、精深加工主导、商贸物流引领等模式。二是提升粮食价值链,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打造粮食供应链,“点线面”统筹布局,抓住关键节点,补齐薄弱环节,构建高效便捷的粮油供应网络。“全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市”山东省滨州市,突出高点定位、龙头带动,产业链延伸拉长实现“全”、价值链融合提升实现“增”、供应链优化升级实现“新”、产业集群集约集聚实现“强”、种植结构调整实现“优”,粮食产业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加工转化量达到本地粮食产量的4倍。

  ——建设“四大载体”。抓好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市县、特色园区、骨干企业建设,形成多点支撑、整体发力格局。一是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中央财政三年累计安排专项资金近200亿元,带动地方财政和社会投资450多亿元,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和粮食质检体系,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中国好粮油”。二是支持一批示范市县,突出特色、彰显优势,创造先进经验,发挥样板作用。三是依托粮食主产区、特色粮油产区、粮食重点销区、关键物流节点,建设一批粮食产业示范园区。四是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行业带动力的骨干企业和成长性好、特色鲜明的中小企业。河南省布局六大粮食产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主食产业化,“中原粮仓”转变成为“国人厨房”,加快迈向“世人餐桌”。“全国主食产业化工程示范市”漯河市,实施重点企业五年倍增工程,聚焦主业、招大育强,特中求优、优中求强,食品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

  ——实施“五优联动”。着眼“优粮优产”,引导支持粮食种植结构优化、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着眼“优粮优购”,通过信息引导、产销对接、信贷协调等服务,实现“好粮卖好价,丰产又增收”;着眼“优粮优储”,推广绿色储粮技术,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着眼“优粮优加”,优化产能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粮油产品适度加工;着眼“优粮优销”,办好“中国粮食交易大会”,推广“互联网+粮食”和“放心粮店+主食厨房”等模式,畅通优质粮油消费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加快向粮食产业强国迈进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资源节约、绿色循环,全面把握并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在粮油消费领域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新需要,加快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切实做到“四个更加注重”。

  第一,更加注重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粮食产业强国建设的结构布局。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减乘除”并用,调整存量、做优增量,统筹推动粮食精深加工与初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全产业链发展等模式,放大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培育粮食产业集群,把产业链留在县域。加强关键粮油机械制造自主创新,推动粮油装备自动化、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积极培育国际大粮商,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粮食经贸合作,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第二,更加注重实施优质粮食工程,进一步强化粮食产业强国建设的关键支撑。优质粮食工程列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质量兴农重大工程,是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粮食产业强国的重要抓手。山东省依托龙头企业每年订单收购优质粮食200万吨,依托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减损200万吨,带动农民增收30多亿元。下一步,要坚持目标导向,到2020年,力争实现全国产粮大县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全覆盖,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覆盖面提升60%,产粮大县粮油优质品率提高30%。强化示范带动,培育百个典型示范县、千个先进示范企业合作社、万个样板店和一大批知名品牌。做到好事办好,引导形成“种粮农民种好粮、收储企业收好粮、加工企业产好粮、消费者吃好粮”的局面,把优质粮食工程建成质量一流、群众满意的精品工程。

  第三,更加注重“两个体系”建设,进一步释放粮食产业强国建设的协同效应。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健全完善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长效体制机制,提高粮食产业综合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塑造“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格局,逐步形成世界先进的创新引领能力和产业竞争优势。建设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健全完善常态化协同联动机制,实施粮食应急保障、粮食现代物流、绿色仓储提升、粮机装备提升等支撑项目,增强防范化解粮食领域重大风险能力。

  第四,更加注重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粮食产业强国建设的动力活力。加快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进程,修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作出相关制度安排。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施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改革,落实各级政府储备和社会责任储备,有效稳定预期,切实当好“压舱石”。创新强化粮食执法监管,维护良好市场秩序。统筹用好优惠政策,“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业者护航”,使发展粮食产业成为兴粮之策、惠农之道、利民之举。

  (作者张务锋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