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精准遏制高仿APP,也是保卫人们上网安全感

2019年11月21日 09:33   来源:光明网   朱昌俊

  为方便打理财务,济南市民韩先生下载了一款名为“XX银行信用卡”的APP,不久后却发现银行卡被盗刷、莫名被贷款等情况。到银行营业网点核实,被告知所安装的客户端是高仿的。网上转账缴费、处理罚单、买火车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手机APP处理各种事务。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在手机应用市场中,一些通过相近名称、类似图标制作的高仿APP令人难辨真假,给不少用户造成财产损失。

  盗版、山寨APP乱象,早已不是第一次被媒体曝光,其泛滥程度可能也比一般人所想象的更严重。早在2015年,就有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某个手机应用系统中,平均每款正版App对应92.7个盗版,特别是工具类软件以及模拟辅助类游戏最易遭仿冒。从此次媒体的调查看,数年后的今天,相关乱象显然仍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高仿APP对于正版应用的模仿,已经涉嫌侵权,而其带来的危害还远不只是侵犯正版APP的权益这么简单。首先,大量真假难辨的APP,本就对用户的正常选择构成干扰;其次,高仿APP盈利主要靠应用内的大量广告赚取广告费,甚至还窃取用户数据,对用户隐私和财产安全均构成威胁。用户使用APP,是获取网络服务最基本的途径,李鬼式APP防不胜防,实质就是增加人们上网的风险,对其危害性不应该低估。

  针对高仿APP难治的原因,有专家分析称,目前在打击高仿APP的过程中,存在多方协调难、举报下架过程漫长、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等因素,给一些不法企业从事违规行为提供了空间。但此事真要解决起来,未必那么难,关键还是要抓住“牛鼻子”。每款APP上架应用商店,都需要经过事先的审核,如果应用商店能根据用户举报及时予以下架,或者说增加审核的精确性,在前端就为山寨APP关上大门,这个问题本不至于发展到眼前尾大不掉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说,李鬼式APP恐怕不是治不了,而是愿不愿治的问题。

  既然应用商店为了追求流量和应用数据的光鲜,而无足够动力采取有力的规范行动,监管部门就应该拿出实质性行动“敦促”其行动起来,不能等到给更多的用户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时再来进行堵漏。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方方面面的服务都已经转移到网络,人们的上网体验,也是生活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像李鬼式APP、存在安全隐患的链接以及种种灰色广告,这些不仅关乎人们上网的体验感,更关系到个人实实在在的权益风险。对此,就应该像线下保护消费者权益一样,维护人们的上网“安全感”。相较于线下的权益保护,网络权益保护是可以通过把好前端的技术关口来加以有效控制的,这需要网络服务运营商的自觉和相应的技术投入,也更依赖网络服务监管的与时俱进。从3G到4G再到5G,网速越来越快,相关的监管水平和监管标准,也应该有相适配的升格。

  高仿APP的泛滥,可以说是当前人们上网体验感有待提升,或是网络安全权益保护不力的一个现实注脚。近些年,中国上网用户规模显著上升、互联网应用也快速发展,但在“大”和“快”的背后,也不应该忽视人们的真实上网体验感和安全感的缺憾,那些安全漏洞和权益风险,不能被发展的速度和便利所遮蔽。唯有行业创新的步伐与权益保护、监管水平并驾齐驱,方能真正构建一个健康、安全的现代网络服务环境。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精准遏制高仿APP,也是保卫人们上网安全感

2019-11-21 09:33 来源:光明网

  为方便打理财务,济南市民韩先生下载了一款名为“XX银行信用卡”的APP,不久后却发现银行卡被盗刷、莫名被贷款等情况。到银行营业网点核实,被告知所安装的客户端是高仿的。网上转账缴费、处理罚单、买火车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手机APP处理各种事务。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在手机应用市场中,一些通过相近名称、类似图标制作的高仿APP令人难辨真假,给不少用户造成财产损失。

  盗版、山寨APP乱象,早已不是第一次被媒体曝光,其泛滥程度可能也比一般人所想象的更严重。早在2015年,就有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某个手机应用系统中,平均每款正版App对应92.7个盗版,特别是工具类软件以及模拟辅助类游戏最易遭仿冒。从此次媒体的调查看,数年后的今天,相关乱象显然仍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高仿APP对于正版应用的模仿,已经涉嫌侵权,而其带来的危害还远不只是侵犯正版APP的权益这么简单。首先,大量真假难辨的APP,本就对用户的正常选择构成干扰;其次,高仿APP盈利主要靠应用内的大量广告赚取广告费,甚至还窃取用户数据,对用户隐私和财产安全均构成威胁。用户使用APP,是获取网络服务最基本的途径,李鬼式APP防不胜防,实质就是增加人们上网的风险,对其危害性不应该低估。

  针对高仿APP难治的原因,有专家分析称,目前在打击高仿APP的过程中,存在多方协调难、举报下架过程漫长、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等因素,给一些不法企业从事违规行为提供了空间。但此事真要解决起来,未必那么难,关键还是要抓住“牛鼻子”。每款APP上架应用商店,都需要经过事先的审核,如果应用商店能根据用户举报及时予以下架,或者说增加审核的精确性,在前端就为山寨APP关上大门,这个问题本不至于发展到眼前尾大不掉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说,李鬼式APP恐怕不是治不了,而是愿不愿治的问题。

  既然应用商店为了追求流量和应用数据的光鲜,而无足够动力采取有力的规范行动,监管部门就应该拿出实质性行动“敦促”其行动起来,不能等到给更多的用户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时再来进行堵漏。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方方面面的服务都已经转移到网络,人们的上网体验,也是生活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像李鬼式APP、存在安全隐患的链接以及种种灰色广告,这些不仅关乎人们上网的体验感,更关系到个人实实在在的权益风险。对此,就应该像线下保护消费者权益一样,维护人们的上网“安全感”。相较于线下的权益保护,网络权益保护是可以通过把好前端的技术关口来加以有效控制的,这需要网络服务运营商的自觉和相应的技术投入,也更依赖网络服务监管的与时俱进。从3G到4G再到5G,网速越来越快,相关的监管水平和监管标准,也应该有相适配的升格。

  高仿APP的泛滥,可以说是当前人们上网体验感有待提升,或是网络安全权益保护不力的一个现实注脚。近些年,中国上网用户规模显著上升、互联网应用也快速发展,但在“大”和“快”的背后,也不应该忽视人们的真实上网体验感和安全感的缺憾,那些安全漏洞和权益风险,不能被发展的速度和便利所遮蔽。唯有行业创新的步伐与权益保护、监管水平并驾齐驱,方能真正构建一个健康、安全的现代网络服务环境。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