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走好素质教育与升学压力的平衡桥

2019年11月07日 07:08   来源:红网   王金鑫

  近日,一篇名为《南京家长已疯》的自媒体文章引发舆论热议,直指南京市教育部门的减负政策让家长的教育焦虑再次“爆棚”。(11月5日《中国商报》)

  书包越来越沉、时间越来越近,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学习方式一直备受诟病,很多人都盼望着一种宽松自由的教育状态。有过上学经历的人都想要问这样的问题:你的美术音乐课曾被语数外学科占用吗?你的体育课曾因期末考试临近而被改为自习课吗?你的周末以及寒暑假曾被排满的各科补习班压得喘不过气来吗?孩子们常说:我多想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为何最简单的假期也成了督促学习的“雷区”,教育减负实际上是一个“高层级”的议题。

  从以往的教育现状来看,尽管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减负令”,措施之细,让人印象深刻,但减负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好似丢了“魂魄”。过去课程被分为主科和副科,而副科课时多被主科挤占,孩子们面对更多的是层层增长的作业量和不眠不休的课程安排。无奈的是,家长们既希望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又期待孩子能早日金榜题名,这就使得很多家长面对升学压力,无意中让孩子采取很多功利性学习方式,采取强力的知识灌输,最终使得减负的初衷落空。

  教育减负是趋势,也很有必要,但减负究竟减的是什么,如何减,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学生的感受来看,“减负”减的是沉甸甸的压力,增的是宽松自由的空间,这就意味着家长就要把握好一定的角色转换,承担起更多对孩子的学业教育责任。南京市近期减负之举旨在营造不许补课、不许考试、不许公布分数的自由空间,甚至突击检查学生书包是否有卷子、课外辅导教材、作业本等“违禁物品”。显然,这一举措目标明确,措施强硬,却让大多数家长转而求助于校外培训机构,如此就有了治标不治本的嫌疑。

  走往实现梦想的桥梁是漫长的,其过程注定充满了苦涩的味道。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孩子的无奈,家长的焦虑,学校的纠结…… 走好素质教育与升学压力的平衡桥,需要多措并举、综合应对。应该说,考试仍然是教育的指挥棒,是给孩子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通过努力赢得机会的方式。但正所谓“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能只求量化,只求解决了学生作业多、考试多、排名压力大的问题,而忽视孩子的承受力。或许,更需要明确一点,通过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数论,为学生成才创造多元选择。多方共同助力,才能撑起孩子更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走好素质教育与升学压力的平衡桥

2019-11-07 07:08 来源:红网

  近日,一篇名为《南京家长已疯》的自媒体文章引发舆论热议,直指南京市教育部门的减负政策让家长的教育焦虑再次“爆棚”。(11月5日《中国商报》)

  书包越来越沉、时间越来越近,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学习方式一直备受诟病,很多人都盼望着一种宽松自由的教育状态。有过上学经历的人都想要问这样的问题:你的美术音乐课曾被语数外学科占用吗?你的体育课曾因期末考试临近而被改为自习课吗?你的周末以及寒暑假曾被排满的各科补习班压得喘不过气来吗?孩子们常说:我多想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为何最简单的假期也成了督促学习的“雷区”,教育减负实际上是一个“高层级”的议题。

  从以往的教育现状来看,尽管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减负令”,措施之细,让人印象深刻,但减负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好似丢了“魂魄”。过去课程被分为主科和副科,而副科课时多被主科挤占,孩子们面对更多的是层层增长的作业量和不眠不休的课程安排。无奈的是,家长们既希望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又期待孩子能早日金榜题名,这就使得很多家长面对升学压力,无意中让孩子采取很多功利性学习方式,采取强力的知识灌输,最终使得减负的初衷落空。

  教育减负是趋势,也很有必要,但减负究竟减的是什么,如何减,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学生的感受来看,“减负”减的是沉甸甸的压力,增的是宽松自由的空间,这就意味着家长就要把握好一定的角色转换,承担起更多对孩子的学业教育责任。南京市近期减负之举旨在营造不许补课、不许考试、不许公布分数的自由空间,甚至突击检查学生书包是否有卷子、课外辅导教材、作业本等“违禁物品”。显然,这一举措目标明确,措施强硬,却让大多数家长转而求助于校外培训机构,如此就有了治标不治本的嫌疑。

  走往实现梦想的桥梁是漫长的,其过程注定充满了苦涩的味道。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孩子的无奈,家长的焦虑,学校的纠结…… 走好素质教育与升学压力的平衡桥,需要多措并举、综合应对。应该说,考试仍然是教育的指挥棒,是给孩子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通过努力赢得机会的方式。但正所谓“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能只求量化,只求解决了学生作业多、考试多、排名压力大的问题,而忽视孩子的承受力。或许,更需要明确一点,通过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数论,为学生成才创造多元选择。多方共同助力,才能撑起孩子更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