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浙江起草的中小学生减负方案中“小学生晚9点、初中生晚10点后未完成作业可拒写”等内容引发关注。11月5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俞伟跃对此回应称,浙江的方案出发点是为了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另外这仅是一个征求意见稿,还会根据社会意见和群众反映去做调整和完善。
减负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却是言人人殊,学校和家长等相关方很难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唯分数论”的现状尚未改变,素质教育在激烈的学业竞争面前很难打开市场。
实现素质教育任重道远,而减负就是推动教育转型的有效助推器。各方在“减多少负”“怎么减负”等问题上上演“拉锯战”之前,不如先厘清“减什么负”这个问题。减负真正要减的,是学生们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及不合理的心理负担,是要通过减轻过重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要把握好这一点,就能看清“晚上9点后可拒写作业”等“一刀切”规定的不合理之处何在:每一个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不同,以统一时限规定不免机械刻板;更重要的是,保证学生睡眠时间的关键在于作业结构的优化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给学生“免写金牌”而非给老师下达“减作业军令”,岂不是本末倒置?
所以说,减负绝不是简单粗暴地缩短学生学习的时长,也不是单纯靠减少学生课程和考试了事。要真正实现学生减负,还需要各方合力积极“做加法”。对校方而言,只有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上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对家长而言,不妨减轻高分焦虑,放下名校心结,可别让课内的“减负”变成了课外的“增负”。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