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一名游客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法庭,原因是该园短信通知年卡用户,用人脸识别取代指纹识别入园,从而引发关于合法性、安全性的争议。目前法院已受理此案,这可能是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对此怎么看?
起诉并非小题大做
■胡英军
在一些人看来,与方便快捷相比,这类个人隐私是无关紧要的。所以,当这名游客提起诉讼时,有人认为他小题大做。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过度采集个人信息的成本极低,而且往往被视同默认。这名游客意识到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从指纹验证改为“刷脸”入园有违法之嫌,提起诉讼,不仅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也是为规范市场行为作出努力。
其次,这名游客以实际行动提醒公众:合法权益被侵犯了。当公众享受人脸识别的便捷时,鲜有人意识到其危险。“人脸识别第一案”引起公众关注,让更多人意识到,人脸识别这一新技术在透支大众的隐私,且存在泄露的危险。
再次,这名游客办理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的年卡,之前每次都是通过刷年卡和指纹入园,但动物园却在近日以短信通知的方式单方面将指纹识别变更为人脸识别,否则将不能正常入园。显然,该动物园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这名游客用一纸诉状来维权,提醒广大消费者,遇到消费争议时,不要沉默认栽,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因此,对人脸识别技术提起诉讼并非小题大做。维权不是破坏,更不是一概反对。相反,这样的诉讼有利于人脸识别技术查漏补缺,在提供方便的同时,维护好公众的合法权益。
必须警惕技术滥用
■何勇海
当下,人脸识别颇为流行,被广泛运用到交通、医疗、安防、教育等众多领域。有大学用此防范学生逃课,有小学用此监督学生上课不专心,甚至拿个快递也要刷脸,还有公厕利用人脸识别技术防范市民多拿厕纸……不管重不重要、紧不紧要、必不必要,上马人脸识别技术似乎成为很时髦的事情,似乎达到了“非人脸,不识别”“非人脸,难识别”的地步。
人脸识别快捷方便,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改用“刷脸”入园,正是为提高入园效率。然而,人脸识别技术真能保障安全吗?前不久有媒体报道,浙江一小学的“科学小队”在课外科学实验中发现,只要用一张打印照片就能轻松“破解”某智能柜的“刷脸取件”系统,取出父母的快件。随后有媒体测试发现果真如此。如此结果令人细思极恐。
号称让我们更“安全”的人脸识别却并不安全,此其一;另一方面,人脸识别信息被强制采集、被滥用,若有泄露,将极大损害公众的权益,此其二。人脸、基因、虹膜、指纹、掌纹、声纹、步态等个体生物信息高度敏感,因为它们是伴随终身、不可更改的,一旦泄露几乎不可挽救。一些经营单位强制收集他人的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做好确保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的准备了吗?
园方考虑要更周全
■鞠 实
人脸识别快捷、便利,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指纹识别速度慢甚至难识别等难点,对旅游景区等人流密集区域,是一个改进服务的不错选择。就此而言,杭州野生动物世界顺应部分游客的建议与需求,实施人脸检票,是积极作为、改进服务的表现。
人脸识别固然有诸多好处,也有不少游客呼吁使用,但并不代表所有游客都认同。此前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相当于与游客已经签订了指纹识别服务合同,即使要改变这一服务条款,也应该是与游客协商一致,或经游客同意才能实施,否则游客有权解除合同,要求退回年卡收回部分费用。
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在未经游客同意的情况下,不仅单方面取消原有的指纹识别服务,而且还强制实施人脸识别,既是对客户的不尊重,也是对合同法的不遵守,不但不妥,更涉嫌违法。
就此而言,此次我国“人脸识别第一案”无疑是一个有力警示。一方面,提醒经营者,人脸识别虽好,想办法改进服务固然值得肯定,但却不能强制用户采用某种新服务;另一方面,要想人脸识别得到有效推广,尽可能获得用户认可,经营者要向用户充分说明其保护用户人脸信息安全所采取的必要措施,且应事先征得用户同意。
就目前看,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一刀切”人脸识别的做法,还是改善为上。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