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重庆大学“赝品博物馆”是如何诞生的?

2019年10月17日 10:50   来源:东方网   江德斌

  10月7日对外开放的重庆大学博物馆展出了大量文物,然而14日一篇《重庆大学耗资670万建了一座赝品博物馆?》引发文博界巨大反响,该报道称“吴应骑教授捐给重庆大学的,竟然是几百件赝品,而重大耗资数百万建立的,居然是一座赝品博物馆?”一位曾供职于国内知名博物馆的文物专家表示,从这些公布的藏品看,“绝大多数已经是假冒到荒唐的地步。”重庆市文物局已就此事介入调查。重庆大学已成立工作组,对此事进行核查,并及时向社会公布。(10月16日《成都商报》)

  重大博物馆耗资670万元建成,收藏了数百件藏品,这才开放几天,就被人揭开“画皮”,却被网友揭露是“赝品博物馆”,这个脸可丢大了。从网文爆料的内容,结合其他网友的反馈意见,赝品情况基本属实,令重大博物馆陷入尴尬境地。这件事不仅涉及到捐赠者的诚信,也关系到重庆大学的名誉,引发公众关注整个捐赠过程的合规性,必须将此事调查清楚,还原真相,给公众一个交代。

  据悉,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吴应骑教授向重庆大学博物馆捐赠藏品超600件,涵盖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等。而且,吴应骑教授曾公开宣称“这些文物都是经过相关专家鉴定的,非常珍贵的文物占到60%以上。”此前,重庆大学邀请国内14位博物馆建设及文物专家对拟捐赠的藏品进行评估,与会专家称“吴应骑藏品种类齐全,数量众多,体系完善,是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符号,部分藏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社会学研究价值,拟捐赠的藏品具有重要的教育和科研价值。”

  这就奇怪了,吴应骑教授本身就是“精于鉴赏,喜爱书画和瓷器”的专家,重大又邀请了业内专家鉴定评估,按说已经把好了关,最后却闹出了赝品博物馆的幺蛾子,真是令人匪夷所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文物鉴定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技术,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鉴赏经验,可十多位专家都没看出赝品,眼力还不如一位普通的文物爱好者,就不能不令人生疑了。

  据博物馆权威专家称,建博物馆有严格的专业标准,比如接受捐赠必须要过文物鉴定关,因为博物馆的收藏品必须是经得起推敲,如果鉴定是赝品,一般不会接受;如果有收藏家坚持把整体收藏捐赠博物馆,而且其中含有赝品,那么赝品在展出时会进行学术标注,或者作为一种参考资料。由此可见,重大博物馆在文物鉴定环节,存在很大的漏洞,专家没有完全把住关,未能将赝品挑出来。

  文物鉴定行业里的水太深了,此前就有媒体曝光,部分专家信口开河,随意给文物断代、定价,甚至于拿钱说话,将赝品吹嘘成“国宝”,乱开文物鉴定证书等等。诸如此类的文物鉴定丑闻屡屡发生,那么结合赝品博物馆事件,很容易令人产生联想,质疑参与此次鉴定的专家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是否达标了,有没有利益勾兑的猫腻?显然,要把这些细节查清楚,才能还原事件的真相。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重庆大学“赝品博物馆”是如何诞生的?

2019-10-17 10:50 来源:东方网

  10月7日对外开放的重庆大学博物馆展出了大量文物,然而14日一篇《重庆大学耗资670万建了一座赝品博物馆?》引发文博界巨大反响,该报道称“吴应骑教授捐给重庆大学的,竟然是几百件赝品,而重大耗资数百万建立的,居然是一座赝品博物馆?”一位曾供职于国内知名博物馆的文物专家表示,从这些公布的藏品看,“绝大多数已经是假冒到荒唐的地步。”重庆市文物局已就此事介入调查。重庆大学已成立工作组,对此事进行核查,并及时向社会公布。(10月16日《成都商报》)

  重大博物馆耗资670万元建成,收藏了数百件藏品,这才开放几天,就被人揭开“画皮”,却被网友揭露是“赝品博物馆”,这个脸可丢大了。从网文爆料的内容,结合其他网友的反馈意见,赝品情况基本属实,令重大博物馆陷入尴尬境地。这件事不仅涉及到捐赠者的诚信,也关系到重庆大学的名誉,引发公众关注整个捐赠过程的合规性,必须将此事调查清楚,还原真相,给公众一个交代。

  据悉,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吴应骑教授向重庆大学博物馆捐赠藏品超600件,涵盖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等。而且,吴应骑教授曾公开宣称“这些文物都是经过相关专家鉴定的,非常珍贵的文物占到60%以上。”此前,重庆大学邀请国内14位博物馆建设及文物专家对拟捐赠的藏品进行评估,与会专家称“吴应骑藏品种类齐全,数量众多,体系完善,是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符号,部分藏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社会学研究价值,拟捐赠的藏品具有重要的教育和科研价值。”

  这就奇怪了,吴应骑教授本身就是“精于鉴赏,喜爱书画和瓷器”的专家,重大又邀请了业内专家鉴定评估,按说已经把好了关,最后却闹出了赝品博物馆的幺蛾子,真是令人匪夷所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文物鉴定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技术,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鉴赏经验,可十多位专家都没看出赝品,眼力还不如一位普通的文物爱好者,就不能不令人生疑了。

  据博物馆权威专家称,建博物馆有严格的专业标准,比如接受捐赠必须要过文物鉴定关,因为博物馆的收藏品必须是经得起推敲,如果鉴定是赝品,一般不会接受;如果有收藏家坚持把整体收藏捐赠博物馆,而且其中含有赝品,那么赝品在展出时会进行学术标注,或者作为一种参考资料。由此可见,重大博物馆在文物鉴定环节,存在很大的漏洞,专家没有完全把住关,未能将赝品挑出来。

  文物鉴定行业里的水太深了,此前就有媒体曝光,部分专家信口开河,随意给文物断代、定价,甚至于拿钱说话,将赝品吹嘘成“国宝”,乱开文物鉴定证书等等。诸如此类的文物鉴定丑闻屡屡发生,那么结合赝品博物馆事件,很容易令人产生联想,质疑参与此次鉴定的专家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是否达标了,有没有利益勾兑的猫腻?显然,要把这些细节查清楚,才能还原事件的真相。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