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是谁杀了雪莉?在场,即为凶手!

2019年10月16日 07:07   来源:红网   吴叶凡

  10月14日,韩国京畿城南水井警察署相关人士表示:“接到崔某(雪莉)死亡的报告后前往现场,结果确认崔某已经死亡。”目前,警方并未收到任何刑事指控,正从其或许死于自杀的方向进行调查。

  是谁杀了雪莉?目前警方已经展开调查,具体细节还在确认当中,不过基本可以确定的是,雪莉死于自杀,生前患有严重的抑郁症。自杀、抑郁症,看似事实已经清晰明了,两个词语把雪莉死亡的原因推向了她自身的精神疾病,看似与他人无关,但是,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杀害雪莉的凶手,是在她遭遇网络暴力时,位于负面舆论场的每一个人,在场,即为凶手。

  在场,即为凶手——这样的判断武断吗?不可否认,对于雪莉来说,存在一些一直支持她、鼓励她的粉丝,但是这一小部分粉丝对于广大的网民基数来说实在太小太小,更多的是沉默的路人和落井下石的暴民。

  对于抑郁症来说,它的产生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艺人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高压职业,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张国荣、乔任梁、陈百强都是抑郁症的受害者;他们在面对众多粉丝喜爱的同时,也会面临相当一部分人的恶意。那么是否可以简单地把艺人抑郁的原因归咎于其遭遇的网络暴力和工作压力呢?

  雪莉不穿内衣的照片曾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很多人骂其为“伤风败俗”,批评她不检点。如果把曾经谩骂雪莉的人归结为凶手,那么沉默的网民无辜吗?并不,无论是默默的点赞还是不断“吃瓜”给话题贡献点击量和热度,促进事件发酵,这中间都是造成雪莉抑郁甚至自杀的原因,蝴蝶扇动几下翅膀会造成一场风暴,在屏幕这头的关注,看似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点,但点与点汇集起来,就成了线,而对雪莉来说,这条线早已汇集成“民意”,成为压在她身上千千万万棵稻草之一。

  在雪莉的个人社交媒体上,经常会发一些怪异的照片,断了手的洋娃娃、咬自己猫的皮、把葡萄塞满自己的嘴并且强迫自己吃下去……这些行为当时被人们解读为心理变态。雪莉的抑郁倾向早有暴露,其反常行为已经持续很长时间,当然,在今天之前,很少有人把这些反常的行为看作是抑郁症的警示,反而对雪莉加以语言暴力。这些评论的人无辜吗?看似只是有理有据的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雪莉的心理,但为何把心理出现问题解读为精神病、变态,而非是抑郁症呢?

  沉默的舆论场、有理有据的心理学评定……他们无辜吗?的确他们没有直接参与到网络暴力中,但它们犯得最大的“罪”,就是忘了给予一个25岁女孩善意。

  在电影《嘉年华》中,主人公小文受到的伤害仅仅来源于性侵者刘会长吗?不理解的母亲、消极处理的警察、撒谎的医生、劝小文父亲低调处理的同事,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对小文的二次侵害。让·雷诺阿电影《游戏规则》有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最糟糕的地方就在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理由,但是请别忘了,给与他人善意和关爱,你的沉默可能造成悲剧,同样,你的一句关心也可能挽回悲剧。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注定了在社会中没有绝对的旁观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们能做的也许真的不多,但要相信这一点点不多的价值,我们给予别人的善意和正能量,也将会回馈到我们每个人身上、回馈到社会。别让恶意与沉默吞噬了下一个女孩,吞噬了我们的社会。

  文/吴叶凡(山东大学)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是谁杀了雪莉?在场,即为凶手!

2019-10-16 07:07 来源:红网

  10月14日,韩国京畿城南水井警察署相关人士表示:“接到崔某(雪莉)死亡的报告后前往现场,结果确认崔某已经死亡。”目前,警方并未收到任何刑事指控,正从其或许死于自杀的方向进行调查。

  是谁杀了雪莉?目前警方已经展开调查,具体细节还在确认当中,不过基本可以确定的是,雪莉死于自杀,生前患有严重的抑郁症。自杀、抑郁症,看似事实已经清晰明了,两个词语把雪莉死亡的原因推向了她自身的精神疾病,看似与他人无关,但是,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杀害雪莉的凶手,是在她遭遇网络暴力时,位于负面舆论场的每一个人,在场,即为凶手。

  在场,即为凶手——这样的判断武断吗?不可否认,对于雪莉来说,存在一些一直支持她、鼓励她的粉丝,但是这一小部分粉丝对于广大的网民基数来说实在太小太小,更多的是沉默的路人和落井下石的暴民。

  对于抑郁症来说,它的产生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艺人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高压职业,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张国荣、乔任梁、陈百强都是抑郁症的受害者;他们在面对众多粉丝喜爱的同时,也会面临相当一部分人的恶意。那么是否可以简单地把艺人抑郁的原因归咎于其遭遇的网络暴力和工作压力呢?

  雪莉不穿内衣的照片曾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很多人骂其为“伤风败俗”,批评她不检点。如果把曾经谩骂雪莉的人归结为凶手,那么沉默的网民无辜吗?并不,无论是默默的点赞还是不断“吃瓜”给话题贡献点击量和热度,促进事件发酵,这中间都是造成雪莉抑郁甚至自杀的原因,蝴蝶扇动几下翅膀会造成一场风暴,在屏幕这头的关注,看似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点,但点与点汇集起来,就成了线,而对雪莉来说,这条线早已汇集成“民意”,成为压在她身上千千万万棵稻草之一。

  在雪莉的个人社交媒体上,经常会发一些怪异的照片,断了手的洋娃娃、咬自己猫的皮、把葡萄塞满自己的嘴并且强迫自己吃下去……这些行为当时被人们解读为心理变态。雪莉的抑郁倾向早有暴露,其反常行为已经持续很长时间,当然,在今天之前,很少有人把这些反常的行为看作是抑郁症的警示,反而对雪莉加以语言暴力。这些评论的人无辜吗?看似只是有理有据的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雪莉的心理,但为何把心理出现问题解读为精神病、变态,而非是抑郁症呢?

  沉默的舆论场、有理有据的心理学评定……他们无辜吗?的确他们没有直接参与到网络暴力中,但它们犯得最大的“罪”,就是忘了给予一个25岁女孩善意。

  在电影《嘉年华》中,主人公小文受到的伤害仅仅来源于性侵者刘会长吗?不理解的母亲、消极处理的警察、撒谎的医生、劝小文父亲低调处理的同事,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对小文的二次侵害。让·雷诺阿电影《游戏规则》有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最糟糕的地方就在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理由,但是请别忘了,给与他人善意和关爱,你的沉默可能造成悲剧,同样,你的一句关心也可能挽回悲剧。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注定了在社会中没有绝对的旁观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们能做的也许真的不多,但要相信这一点点不多的价值,我们给予别人的善意和正能量,也将会回馈到我们每个人身上、回馈到社会。别让恶意与沉默吞噬了下一个女孩,吞噬了我们的社会。

  文/吴叶凡(山东大学)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