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首例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产生 坏消息?好消息!

2019年10月10日 07:20   来源:证券日报   张 歆

  近日,A股市场收到了一个来自于*ST长生的“坏消息”,但是在“信纸”的另一面,笔者看到了对于A股市场更多的“好消息”。

  暂停上市6个多月后,10月8日,交易所决定*ST长生股票终止上市。*ST长生也因此成为A股市场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第一股。10月16日起,*ST长生将进入退市整理期,退市整理期为30个交易日,退市整理期届满的次一交易日,公司股票将被摘牌。

  对于A股市场而言,上市公司触发强制退市的情形主要包括交易状况指标强制退市,财务状况指标强制退市和重大违法退市。

  其中,因重大违法触发强制退市是性质比较恶劣的,首个案例的产生毫无疑问是个坏消息。上市公司本应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先锋队’”,出现如此妄为的上市公司,虽为个案,但可能对上市公司这一群体在投资者心中的“商誉”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对于*ST长生股东榜单上的2万余名股东而言,持有股权的上市公司即将因“重大违法”退市,无疑也是个坏消息,这意味着投资者的真金白银可能较大幅度缩水,且未来该公司“咸鱼翻身”回归A股市场的概率相对较低。

  但笔者认为,对于A股市场而言,产生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第一股其实包含了多个好消息。

  第一,其向市场所有主体和参与者发出了明确的监管信号,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不是过去时或将来时,而是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

  今年5月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19年年会上表示,上市公司是中国企业的优秀代表,是中国经济的支柱力量。只有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强价值创造和价值管理能力,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以令人尊重的方式,赢得长盛不衰的声誉,真正成为亿万企业主体中的“优等生”。此外,沪深交易所也表示,统筹好监管效率与监管质量之间的关系,提高监管资源配置有效性,促进上市公司提升规范运作水平。

  笔者注意到,证监会和交易所对于“优等生”并非只给予口头表扬,而是实实在在的“放权”。对于“熊孩子”则是“重兵布防”——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监管部门向分类监管识别出的重点关注、高风险公司集中监管资源:一是推进全链条监管,打出“定期报告双重审查+专项监管问询+现场检查”相结合的监管措施组合拳。二是精准打击违规行为,及时启动纪律处分。三是发挥监管合力,探索风险化解处置。

  事实上,对违法违规上市公司实施强制退市,可以视作是精确打击和风险化解的“政策合体”。

  第二,资本市场“生态呼吸”功能日益强大,在吸纳优质上市公司的同时,及时“呼出”不适应留在市场的公司。

  易会满主席指出,“深化存量改革。借鉴成熟市场经验,在把好入口、引入优质公司的同时,拓宽出口、分类施策,平稳化解存量风险”。

  今年以来,已经有多家公司因触发强制退市标准而告别A股市场。从具体原因来看,退市海润触及净资产、净利润和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等三项强制退市标准;华泽退未能在法定期限内披露暂停上市后的首个年度报告;众和退暂停上市后首个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净利润及净资产为负值、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雏鹰退连续二十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

  此番首例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产生,展示出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仍在加大,净化市场生态的监管决心和监管智慧也在提升和加强。

  第三,首例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产生,对于心存侥幸的上市公司必然产生警示,从而降低新增违法违规的发生概率。

  正如易会满主席所言,作为市场主体,上市公司担负着自我规范、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直接责任、第一责任。推进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监管部门要做到“四个敬畏”,对上市公司来讲,也必须谨记和坚持“四个敬畏”,尤其是大股东和上市公司董监高要常怀敬畏之心。实践证明,一切与市场规律和法律法规对抗、不敬畏风险、损害投资者的行为,最终必然会受到市场和法律的惩罚,付出沉重代价。

  *ST长生是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第一股,但不是最后一个。笔者注意到,还有少数公司已经披露承认,面临着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风险,正在等待司法系统的裁判。不过,笔者也相信,随着监管威慑和效能的提高,上市公司违法违规的后果加重,心存侥幸者有望逐步减少。

  众人拾柴火焰高。资本市场是一个生态体系,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笔者相信,只要A股市场主体共同努力,来自于*ST长生的坏消息,可以变成促进市场深化改革、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好消息。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首例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产生 坏消息?好消息!

2019-10-10 07:20 来源:证券日报

  近日,A股市场收到了一个来自于*ST长生的“坏消息”,但是在“信纸”的另一面,笔者看到了对于A股市场更多的“好消息”。

  暂停上市6个多月后,10月8日,交易所决定*ST长生股票终止上市。*ST长生也因此成为A股市场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第一股。10月16日起,*ST长生将进入退市整理期,退市整理期为30个交易日,退市整理期届满的次一交易日,公司股票将被摘牌。

  对于A股市场而言,上市公司触发强制退市的情形主要包括交易状况指标强制退市,财务状况指标强制退市和重大违法退市。

  其中,因重大违法触发强制退市是性质比较恶劣的,首个案例的产生毫无疑问是个坏消息。上市公司本应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先锋队’”,出现如此妄为的上市公司,虽为个案,但可能对上市公司这一群体在投资者心中的“商誉”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对于*ST长生股东榜单上的2万余名股东而言,持有股权的上市公司即将因“重大违法”退市,无疑也是个坏消息,这意味着投资者的真金白银可能较大幅度缩水,且未来该公司“咸鱼翻身”回归A股市场的概率相对较低。

  但笔者认为,对于A股市场而言,产生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第一股其实包含了多个好消息。

  第一,其向市场所有主体和参与者发出了明确的监管信号,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不是过去时或将来时,而是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

  今年5月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19年年会上表示,上市公司是中国企业的优秀代表,是中国经济的支柱力量。只有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强价值创造和价值管理能力,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以令人尊重的方式,赢得长盛不衰的声誉,真正成为亿万企业主体中的“优等生”。此外,沪深交易所也表示,统筹好监管效率与监管质量之间的关系,提高监管资源配置有效性,促进上市公司提升规范运作水平。

  笔者注意到,证监会和交易所对于“优等生”并非只给予口头表扬,而是实实在在的“放权”。对于“熊孩子”则是“重兵布防”——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监管部门向分类监管识别出的重点关注、高风险公司集中监管资源:一是推进全链条监管,打出“定期报告双重审查+专项监管问询+现场检查”相结合的监管措施组合拳。二是精准打击违规行为,及时启动纪律处分。三是发挥监管合力,探索风险化解处置。

  事实上,对违法违规上市公司实施强制退市,可以视作是精确打击和风险化解的“政策合体”。

  第二,资本市场“生态呼吸”功能日益强大,在吸纳优质上市公司的同时,及时“呼出”不适应留在市场的公司。

  易会满主席指出,“深化存量改革。借鉴成熟市场经验,在把好入口、引入优质公司的同时,拓宽出口、分类施策,平稳化解存量风险”。

  今年以来,已经有多家公司因触发强制退市标准而告别A股市场。从具体原因来看,退市海润触及净资产、净利润和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等三项强制退市标准;华泽退未能在法定期限内披露暂停上市后的首个年度报告;众和退暂停上市后首个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净利润及净资产为负值、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雏鹰退连续二十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

  此番首例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产生,展示出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仍在加大,净化市场生态的监管决心和监管智慧也在提升和加强。

  第三,首例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产生,对于心存侥幸的上市公司必然产生警示,从而降低新增违法违规的发生概率。

  正如易会满主席所言,作为市场主体,上市公司担负着自我规范、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直接责任、第一责任。推进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监管部门要做到“四个敬畏”,对上市公司来讲,也必须谨记和坚持“四个敬畏”,尤其是大股东和上市公司董监高要常怀敬畏之心。实践证明,一切与市场规律和法律法规对抗、不敬畏风险、损害投资者的行为,最终必然会受到市场和法律的惩罚,付出沉重代价。

  *ST长生是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第一股,但不是最后一个。笔者注意到,还有少数公司已经披露承认,面临着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风险,正在等待司法系统的裁判。不过,笔者也相信,随着监管威慑和效能的提高,上市公司违法违规的后果加重,心存侥幸者有望逐步减少。

  众人拾柴火焰高。资本市场是一个生态体系,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笔者相信,只要A股市场主体共同努力,来自于*ST长生的坏消息,可以变成促进市场深化改革、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好消息。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