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夕,中国政府对外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全面系统阐述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演进,指出了中国与世界相处之道的核心在于发展自己、造福世界。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大发展。
7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举世瞩目。旧中国的千疮百孔、一穷二白难不倒中国人民。70年来,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中国经济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大量的数据清晰地展示了中国经济的伟大成就。从1952年至2018年,中国工业增加值从120亿元增加到30516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970倍,年均增长11%;国内生产总值从679亿元增加到90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174倍,年均增长8.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19元增加到2018年的64644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70倍。
中国自身的发展已经为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中华民族历来有立己达人、兼济天下的情怀。如今,中国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举措,向世界其他国家分享发展红利,为世界的未来提供“中国答案”。
与中国在经济领域不断取得发展和做出贡献相比,中国在安全领域也不断增强影响,日益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间力量,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70年来,中国没有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没有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裁减军队员额400余万。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进程,反对军备竞赛,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
一是中国非常注重国际安全合作的价值。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中国倡导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加强国际安全合作也是题中之义。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安全治理,积极参与军控与裁军等领域事务,为重大问题解决和重要规则制定贡献中国方案。目前,中国已经成为联合国维和的主力军,贡献了全球最多的维和力量。在各种地区合作中,中国也注意加强安全合作,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
二是中国始终致力于通过谈判、协商方式处理领土问题和海洋划界争端。目前,中国已经同14个邻国中的12个国家彻底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划定了中越北部湾海上界线,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国际争端开辟了崭新道路。在钓鱼岛、南海争端等问题上,中国坚持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尽力寻求与相关争端方通过对话协商解决矛盾。中国把管控分歧、增进互信作为维护周边稳定的重要内容,通过缓和与其他国家的安全冲突,可以改善中国的安全环境,也有助于推进地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三是中国不断革新安全观念,为促进安全合作提供中国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内外安全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安全需要的调整,国家安全观也不断发生演变,形成了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安全观向更加体现非传统安全观的总体安全观的转变。十八大以来,中国先后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亚洲新安全观、亚太安全观等理念,显示了中国对于安全问题的全面系统深刻认知,也为促进国际安全合作带来了便利。
四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成为国际和平的中坚力量。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努力为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积极推动朝鲜半岛、伊朗核、叙利亚、阿富汗等地区热点问题政治解决,致力于推动对话协商,寻求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中国还不断加强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安全、极地、外空、海洋等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是中国更加积极地与其他国家开展安全合作。中国虽然坚持“结伴而不结盟”的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能与其他国家开展安全合作。近年来,通过军事交流、军事演习、军火贸易等方式,中国与许多国家建立起了更加紧密的安全合作关系,使得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安全支持作用增强。中国迄今已同150多个国家开展军事交往,在驻外使馆(团)设有130个驻外武官机构,116个国家在中国设立武官处,同4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防务磋商对话机制54项,以此推动构建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新型安全伙伴关系。
新中国70年的历程,是中国与世界关系不断发展的历程,其中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和平发展,中国只有选择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才是实现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共同发展。《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明确指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中华文明起源于内陆和农耕,是内敛、防御的文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
回望新中国70年历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在这艰难的历程当中,探索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比如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公平正义等等,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便是坚持和平发展。中国只有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进而能够更好地携手其他国家实现共同发展。(凌胜利,外交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