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调查发现,用来在社交朋友圈里秀高端、晒品味、炫财富的图片和短视频,在网上花很少的钱就能买到,在朋友圈打造虚假的“高端人设”已悄然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9月24日《工人日报》)
在一个盛行印象管理的时代里,社交朋友圈成为一个展示“镜中我”的舞台;为了在屏幕面前塑造体面、光鲜的形象,一些在现实世界活得并没有那么成功的人们,通过“人设装修”来装扮、美化自己甚至通过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的方式,来让自己在社会分层中占据较高的位置,从而赢得社会认同。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消费的趣味与偏好是身份地位和社会认同再生产的工具;人们通常利用消费上的差异,来建构不同社会阶层的边界。不论是开豪车,还是住高档住宅,抑或到国外旅游,原本花费不菲的消费活动,通过“人设装修”只需要用很低的成本就可以实现。
在一个流行符号互动的社会中,“以貌取人”成为许多人的习惯。社交朋友圈犹如一面镜子,不仅彰显了人们的经济实力,也折射出人们的审美能力、文化品位和生活格调,从而制造出不同社会阶层的区隔与界限;这一切,都建立在符号真实、有效的基础之上。在工具理性的裹挟下,一些人为了达到目标,变得不择手段,让符号互动变得不再真实可靠。
千姿百态的社会流动,让不同的人们在市场中拥有不同的生存生态,这原本是一种正常现象。然而,社会评价的单一化和片面化,让许多人将名利双收当成成功的标准,那些通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平凡生活却不被认定是成功的。热衷“走捷径”,让一些人喜欢对社交朋友圈进行“人设装修”。
通过“人设装修”,微商既想努力说服消费者、赢得他们的信任和认同,也可以吸引和诱惑社交朋友圈里感到“心动”的好友入伙。为了赢得“脸面”、制造“混得比别人好”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一些有虚荣心的人们也采取了自欺欺人的态度。在婚恋竞争渐趋激烈的当下,一些人为了让自己变得更有筹码、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也试图通过“人设装修”来忽悠和欺骗他人——“人设装修”连演技都不需要,只需要花费低廉的成本就让自己摇身一变,显然迎合了一些人的捷径心态。
“人设装修”再精美,终究要接受现实的考验;再高明的伪装,早晚会有褪去面具的一天。每个人都有被他人尊重、信任和赢得社会认同的需要,要想在社会流动中“更上一层楼”,说到底还是依靠自己脚踏实地的进取与奋斗。与其将心思花在“装修人设”,还不如努力改善自己的生存生态;毕竟,弄虚作假的“人设装修”,说轻一点是自我麻痹,说重一点是欺骗他人;这种游走在道德、法律边缘地带的失范行为,理应得到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