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礼赞丰收 献礼华诞

2019年09月23日 09:13   来源:农民日报   农民日报评论员

  金秋九月,稻谷飘香。今天是农历秋分,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这是一场礼赞丰收、致敬农民、歌颂祖国的隆重庆典,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设立的专属于中国农民自己、让亿万农民引以为傲、热切盼望的盛大节日。重农强农崇农爱农的浓浓真情,伴着丰收节的举办,掀起了推动乡村振兴的腾腾热浪。在此,我们要对广大农民朋友道一声:“节日快乐!”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这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关爱“三农”的深厚情怀,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是提升广大农民荣誉感、幸福感和获得感的一件大事好事实事,必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累积强劲动能。去年成功举办的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进一步彰显了“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更好满足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有力弘扬了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极大鼓舞了广大农民乃至全社会共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志气和士气。

  在举国上下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格外喜庆、意义格外重大。在这关键时间节点上庆祝农民丰收,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业农村发展的辉煌成就,热情讴歌亿万农民为我国现代化发展作出的丰功伟绩,正是为新中国华诞献礼。步入九月,全国各地举办农民丰收节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俯瞰神州,尽是丰收美景;细听华夏,俱是丰收欢歌。从雄浑塞北到旖旎南国,农民的丰收号子唱起来了,秧歌舞起来了,大碗酒也碰起来了,丰收的喜悦洋溢着整个中国。

  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主题是“我的丰收我的节”,其中“节”是载体,“丰收”是内核,“我”是主体。从农民网络直播,到农民丰收歌会,再到农业技术比赛……各地围绕这一主题,举办了多种多样农民参与性高、互动性强、各具地方特色民俗特点的文化活动。值得称道的是,今年的丰收节更加凸显农民主体,更加贴近农村、贴近生活,提高了广大农民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局限于农村,更是一场城乡大联欢;不仅局限于文化,更是一次精神和物质的双丰收。各地围绕农产品销售、农村“双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为亿万农民搭建产销对接、城乡衔接、信息连通的致富桥梁。越来越多的城里人被丰收节吸引,或到乡村实地,或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到丰收节的庆祝中来,成为近段时间以来人们的一大乐事。

  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并不是敲锣打鼓一两天、让人们乐呵一下就结束了,而是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凝聚全党全社会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共识,让发展“三农”的好机制、好做法延续下来,同时把中国农民丰收节办成拉动乡村产业、繁荣乡村文化、增加农民收入的持久载体。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农民朋友们,尽情庆祝这专属于你们自己的节日吧!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斗,就一定能迎来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人民群众幸福事业的一个又一个丰收!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致敬农民 礼赞丰收    2019年09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礼赞丰收 献礼华诞

    2019-09-23 09:13 来源:农民日报

      金秋九月,稻谷飘香。今天是农历秋分,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这是一场礼赞丰收、致敬农民、歌颂祖国的隆重庆典,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设立的专属于中国农民自己、让亿万农民引以为傲、热切盼望的盛大节日。重农强农崇农爱农的浓浓真情,伴着丰收节的举办,掀起了推动乡村振兴的腾腾热浪。在此,我们要对广大农民朋友道一声:“节日快乐!”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这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关爱“三农”的深厚情怀,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是提升广大农民荣誉感、幸福感和获得感的一件大事好事实事,必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累积强劲动能。去年成功举办的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进一步彰显了“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更好满足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有力弘扬了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极大鼓舞了广大农民乃至全社会共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志气和士气。

      在举国上下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格外喜庆、意义格外重大。在这关键时间节点上庆祝农民丰收,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业农村发展的辉煌成就,热情讴歌亿万农民为我国现代化发展作出的丰功伟绩,正是为新中国华诞献礼。步入九月,全国各地举办农民丰收节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俯瞰神州,尽是丰收美景;细听华夏,俱是丰收欢歌。从雄浑塞北到旖旎南国,农民的丰收号子唱起来了,秧歌舞起来了,大碗酒也碰起来了,丰收的喜悦洋溢着整个中国。

      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主题是“我的丰收我的节”,其中“节”是载体,“丰收”是内核,“我”是主体。从农民网络直播,到农民丰收歌会,再到农业技术比赛……各地围绕这一主题,举办了多种多样农民参与性高、互动性强、各具地方特色民俗特点的文化活动。值得称道的是,今年的丰收节更加凸显农民主体,更加贴近农村、贴近生活,提高了广大农民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局限于农村,更是一场城乡大联欢;不仅局限于文化,更是一次精神和物质的双丰收。各地围绕农产品销售、农村“双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为亿万农民搭建产销对接、城乡衔接、信息连通的致富桥梁。越来越多的城里人被丰收节吸引,或到乡村实地,或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到丰收节的庆祝中来,成为近段时间以来人们的一大乐事。

      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并不是敲锣打鼓一两天、让人们乐呵一下就结束了,而是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凝聚全党全社会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共识,让发展“三农”的好机制、好做法延续下来,同时把中国农民丰收节办成拉动乡村产业、繁荣乡村文化、增加农民收入的持久载体。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农民朋友们,尽情庆祝这专属于你们自己的节日吧!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斗,就一定能迎来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人民群众幸福事业的一个又一个丰收!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